在2022年北京冬奧會上,有很多中國元素,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朋友的關注。
繼冰墩墩成為“頂流”之後,解說和運動員的東北話,又出圈了!
近日,長春市一網友在抖音上分享了一本《東北話詞典》,詞典内有“格棱子”“格路”“格塞子”“格色”等名詞解釋。
網絡截圖
配文稱,“看冬奧會手裡必備裝備,要不然看不懂解說,聽不懂運動員采訪。”這則短視頻引發了網友的熱議,并留言稱,“東北話看來要走向全世界了。”
網絡截圖
網友的搞笑舉動,看似調侃。細細品味,這其中,又透着一種對東北文化的自豪感。
火出圈的東北話,背後究竟蘊含了怎樣的文化啟示?
日前,中國吉林網對話吉林省著名學者曹保明,打開東北話背後的文化密碼!
吉林省著名學者曹保明
解開方言密碼,就是解開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的文化基因。那麼,東北話是怎麼來的呢?
曹保明老師介紹,“東北的原住民們,之前主要是滿族,清朝時大部分都遷到了關内,所以東北話和北京話血緣關系非常近。所以說,東北話是最好的普通話。‘闖關東’後,形成多民族居住地區,融合了北京官話和山東、河北的部分方言。所以,東北話中蘊含着很多民族融合的東西。”
東三省口音有何區别?
黑龍江省和吉林人省說話口音基本一樣,都是普通話。那為啥普通話表述,還聽不懂呢?
“聽不懂東北話的原因,不是因為發音,而是不懂方言的含義。”曹保明說,“東北話的發音,是标準的普通話發音,大家都能聽清楚。但是,帶了一些方言的詞語,聽起來讓有些人費解。”比如,東北“全部都下雪了”和“整個浪都下雪了”表述時,音都是普通話的音,後者方言的内容,就是人們聽不懂東北話的原因了。
而遼甯省人的口音,則分為兩部分。遼東居民,跟黑龍江和吉林發音一樣,講普通話。而在遼南、鞍山、撫順、大連等地,在曆史發展中融合接納了大批膠東移民,還融合了日語、俄語、英語等外來詞彙。如大部分人都不說 r 這個音,多會讀成 y 聲母,比如:東北人(yin)、豬肉(you)等常用語。這就形成了所謂東北的“大碴子味兒”和“海蛎子味兒”,兩種“東北味”。
那麼,“大碴子味兒”和“海蛎子味兒”究竟是啥味兒?
很多人不知道“大碴子味兒”是啥意思,隻是聽着感覺有一絲土味和大嗓門。對此,曹保明給出了正名!“長期以來,人們對東北‘大碴子味兒’有一種誤解。”
實際上,大碴子是玉米粒碾碎後的一種食物。黑吉兩省是世界三大黃金玉米帶,是中國玉米最大産地,盛産玉米、梁豆,“大碴子味兒”是形容風調雨順時糧食的味道。很多人不願意聽,覺得農耕文化是久遠文化的曆史,認為太傳統就是落後過時、陳舊的,但實則傳統是生動的。曹保明說,“北方普通話加上東北方言,‘大碴子味兒’活脫脫呈現出一幅地域文化的畫面啊!把東北人的豪爽、粗犷表現的淋漓盡緻。”
“海蛎子味兒”也一樣。這是因為,海蛎子(牡蛎)是大連的海鮮特産,這也是形容大連本地人說話的鮮明地域特點,是屬于膠東地域方言系列。
無論是“大碴子味兒”,還是“海蛎子味兒”,都體現出濃濃的地域文化底蘊。
視線回歸冬奧會,為啥東北話在冬奧會火了?
曹保明認為,首先,東北話非常接近普通話,借着感染力強而容易學習。生活中,大學寝室,如果有一個是東北人,整個寝室都會東北話的趣談,也比比皆是。另外,東北是冰雪運動的主陣地,也是東北重要的文化特征。
冬奧會上,東北的運動員、健将也多,自然說東北話的人就多。東北人豁達、豪放、直率和幽默的性格,以及熱情,喜歡強調的表達方式。在強調對客人的熱情時,在語言中自然而然流露出來。這也充分體現了,“冬奧在北京,體驗在吉林,發展在吉林”。
而方言,絕不是單純的語言現象。方言是文化的綜合記憶。東北話中飽含了民族融合曆程中的大量曆史信息和文化走向。如今,東北話已經成為中國文化中的一個重要符号在表述着,冬奧會中的東北方言是一種鮮明的文化特點。
所以,當高亭宇在大賽後,面對全世界的媒體,表述出“格路”這個詞。
網絡截圖
也才能更準确地展現出東北文化的生動和自信!
中國吉林網 吉刻APP記者 陳志文/文 截圖來源于網絡
微信掃一掃:分享微信裡點“發現”,掃一下
二維碼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