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客在保護區内看雪豹,食客品嘗穿山甲而不違法,獵人還在追蹤犀牛等獵物……對常人來說,這樣的場景簡直是反烏托邦一般的噩夢。
然而,對另一些人來說,這卻是令人激動的未來展望。
據BBC消息,随着科技的進步,研究者已經在探索:到2070年,動物克隆技術将如何改變旅遊業。
如侏羅紀公園一樣将已滅絕的動物“複活”,是有可能實現的。但若“複活”年代久遠的恐龍,則是一件非常具有挑戰性的事——在現在技術下,100萬年以内的DNA樣本可發揮作用。因此,從理論上來說,12萬到3萬年前的尼安德特人可能被“複活”,而6500萬年前的三角龍,則暫時不能。
不過,“複活”如猛犸象這些已滅絕的動物就容易得多了。人類已有其速凍DNA,将猛犸象基因物質植入基因近似的大象體内,“複活”就不難實現。研究者估計,猛犸象與大象的混血後代,要不了幾年就會出現。
▲聖地亞哥動物園成功克隆的白臀野牛 圖據BBC
其實可以看出,“克隆動物園”出現的障礙不在科技,而在于資金和支持。
一開始,克隆動物的死亡率非常高,制造一種高死亡率的動物會引發道德問題。如1996年,277個克隆胚胎才能成功培育出一隻克隆羊。不過,随着技術發展,克隆動物的成功率已得到了極大提高。“現在,從100個克隆胚胎中,可成功培育出10到20個克隆動物。”田教授稱,“成功率提升的比例令人驚異。”
此外,高死亡率也意味着克隆帶來的高昂花費。田教授稱,克隆一隻牛的花費至少1.5萬美元。克隆野生動物或瀕危動物的花費則更為昂貴。因為用作測試的标本,以及克隆這些動物所需的信息更少。因此,現在隻在有價值的動物身上才會進行克隆。
動物園吸引力在技術而非動物本身
盡管這些被克隆的動物不一定會出現在人們的生活中,但旅遊業帶動的旅遊人群,将成為科學家之外能與克隆珍稀動物互動的對象。
“如果你覺得社交媒體上已滿是人們曬出的獨特旅行或經曆,那我告訴你,這樣的情況隻會有增無減。”英國中央蘭開夏大學(University of Central Lancashire)丹尼爾·賴特教授稱,這些人未來還可能會去南非捕獵克隆動物,去日本吃克隆動物,或者在美國荒漠裡看那些克隆的瀕危動物。
盡管因過度捕撈而瀕危,但有毒的河豚還是深受日本食客的青睐。而納米比亞政府每年都會拍賣一些執照,允許持照人捕獵瀕危的黑犀牛。政府稱,拍賣所得資金對保護項目來說至關重要。而克隆技術顯然能滿足以上兩種人群的需求。
▲擁有什麼動物是當今動物園的焦點,但未來動物園的焦點可能是克隆技術 圖據BBC
克隆動物園無疑會吸引很多遊人。不過,意見調查顯示,比起應用于其他領域,美國人更支持将克隆技術用于物種保護。
此外,克隆瀕危動物還有其他的應用。據田秀春教授的研究顯示,克隆牛的肉和奶制品均可以安全食用。從很大程度上來說,克隆動物與非克隆動物制品,其實沒什麼差别。田教授甚至還稱,日本克隆黑牛肉“非常美味!很多人排隊吃。”
不過,食品方面終究不是克隆動物的主要應用領域。畢竟有很多人擔心安全性,因此,克隆動物在未來,主要還是在動物園。
為旅遊觀光目的而克隆動物,從道德上來說,跟動物園現在的繁育技術沒有太大區别。動物園極盡其事地培育動物,并将其終生圈禁。這與克隆動物園不同的,隻是繁育手段而已。
“傳統動物園裡,動物是人們光顧的原因。”社會學家凱莉·弗裡斯稱,“但未來在克隆動物園裡,技術才是動物園熠熠生光的東西。”一個将滅絕動物再現的動物園,将成為人類智慧的彰顯,而不是動物本身,“吸引力在于人類可以‘複活’旅鴿,而不是看見了一隻旅鴿”。
動物學家和天文學家跨界合作背後
物種保護仍是重點工作
然而,克隆技術還是會帶來一系列複雜的問題:混雜了家養山羊DNA的庇裡牛斯山羊還是真的庇裡牛斯山羊嗎?野生動物的克隆體到底還是不是野生動物?那些擁有最先進克隆技術的動物園全是克隆動物之後,這對那些依賴珍稀野生動物旅遊業的低收入國家又會造成什麼影響?……
很多東西現在都還不清楚,不過,至少有一點是可以确定的:那些宣傳得天花亂墜的克隆技術應用,不應該取代對動物和環境的保護。
如賴特教授所說:“人類應該支持,也應該采用那些緻力于保護自然環境,以及保護物種避免滅絕的種種舉措。”
的确,保護珍稀物種的工作仍需進一步加大力度。英國的研究學者已想出一種創新手段——和天文學家合作。
據BBC報道,目前,英國利物浦約翰摩爾大學的研究人員正在采用太空技術幫助保護瀕危的野生物種——通過無人機搭載的紅外線照相機,探測動物的種群分布及個體數量。而在過去,該技術一直被用于行星探測。
目前,這一設備已在英國兩大野生動物園進行實驗,在有植被遮蔽的情況下,通過感知熱量散發,以探測動物的活動。近期在英國利物浦召開的歐洲天文學會上,該技術的細節第一次被公布了出來。
“它可以大大提升追蹤瀕危野生物種的精确性”,項目組動物保護專家維赫說,“保護野生動物不僅僅是要提高确認動物的數量,還要想方設法提高當地政府保護的意願以及公衆的認知程度。隻有更加精确的數據才能提供更切實的基礎。”
從目前來說,動物保護學家估計動物種群數量的方式還比較落後。
在工作中,他們基本靠肉眼去數,或靠動物留下的糞便、巢穴等進行估測。這無疑是一項“不精确”的科學。
這種方式帶來的最大挑戰是,很多動物的栖息地,人類本就難以接近。更現實的問題還在于,随着環境的變化,動物的栖息地也在不斷變化。在這種情況下,通過遺留巢穴等估算物種數量,精确性勢必會被進一步削弱。更何況這種“人肉計數”的方式還非常耗時耗力,花費不菲。
因此,維赫和同事逐漸萌生了通過無人機搭載紅外照相機,用以精确确認動物種群的想法。
盡管有了這樣的新型操作方法,但科學家們仍面臨一個問題——如何分辨探測到的動物種類,尤其是在距離較遠的情況下?因此,他們需要對不同動物所輻射的熱量作出更精準的确認。
“在我的職業生涯中,我曾經和很多人進行合作,但從來沒想過能和天文學家産生聯系。”維赫說,“但是現在,我們做到了。”
“科學總能給予我們許多意想不到的驚喜。”維赫說。
END
紅星新聞記者丨林容 翟佳琦 編譯自BBC
編輯丨汪垠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