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邦(Fryderyk Franciszek Chopin),波蘭的驕傲,國家名片;歐洲19世紀浪漫主義音樂的代表人物,是藏在鮮花中的大炮。
19世紀,受“啟蒙時代”和法國大革命民主思想的影響,許多作曲家開始在音樂裡加入自己的個性和主觀情感。将個人的偏好、情感、趣味、才華不限制的表現出來。慢慢形成了賦予色彩和情感,含有許多主觀、空想因素的音樂,開啟了音樂浪漫主義的時代。肖邦正是這個時代的代表人物之一。
肖邦于1810年3月1日出生在波蘭華沙,肖邦一家都熱愛音樂,母親彈鋼琴或唱歌時,父親便以長笛或小提琴伴奏。這個平和、美好家庭對肖邦而言是幸福的象征。少年時代的美好記憶和故鄉令肖邦永生不忘。
1817年,肖邦7歲時創作出第一首作品降B大調和G小調波蘭舞曲,8歲開始登台演出。1829年後,肖邦以作曲家和鋼琴家的身份在歐洲巡演。1830年,因波蘭起義,肖邦離開故鄉波蘭移居到法國巴黎,開始以演奏、教學、作曲為生,并在李斯特的推薦下成為了巴黎有名的鋼琴家之一。一直到1849年年僅39歲的肖邦因肺結核病去世。
肖邦一生創作了200多首樂曲,題材廣泛,包括21首夜曲,鋼琴協奏曲2首、鋼琴奏鳴曲3首、叙事曲4首、諧谑曲4首、波羅乃茲舞曲16首、圓舞曲17首等等。
雖然肖邦外表是優雅、溫柔、浪漫的鋼琴詩人,但他有着堅強、勇敢的内心。他深愛着自己的祖國波蘭。波蘭在19世紀上半葉,多災多難,波蘭人民不屈不撓的愛國鬥争也可歌可泣。肖邦雖然身處異鄉,但無時無刻不在關注着祖國興亡。
1830年11月,爆發了華沙革命。肖邦内心非常激動,他恨不得回國加入革命戰鬥,他在給朋友的信中說:“……為什麼我不能和你們在一起,為什麼我不能當一名鼓手!!!”
1831年7月,肖邦決定返回波蘭參加起義,但是在回國途中突然得到起義失敗,華沙淪陷的消息。堅持了十個月的華沙革命,終于被沙俄軍隊血腥鎮壓了。他悲痛、憤怒。硝煙彌漫的祖國,火光沖天的華沙,倒到血泊中的起義者……這些景象萦繞着肖邦。他把全部的悲憤之情都傾瀉在鋼琴上,創作出了肖邦代表作《C小調練習曲》,也被人們稱作《革命練習曲》。這首曲子我們不難聽出作曲家内心的激動與憤怒。有着深深愛國情懷的肖邦在1837年拒絕“俄皇陛下首席鋼琴家”的職位和稱号。
降E大調夜曲
“彈着肖邦的夜曲,紀念我死去的愛情”。-周傑倫
知名的作品“離别”, 有人說是肖邦離開故鄉時寫給愛人的,也有人說是肖邦在歎息遠離的祖國。
肖邦的作品有的充滿詩情畫意,有的宏大而壯麗,不刻意突出華麗的炫技性,讓音樂傳遞出更深刻的感情。
系列文章:莫紮特 Mozart-唯美的音樂天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