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男籃世錦賽小組賽,中國擊敗科特迪瓦,此役易建聯拿下26分 視覺中國圖
距離在中國舉行的2019籃球世界杯還有兩個月。東莞日報文體新聞部特别策劃推出系列報道之“世界杯掌故”。本報記者以專業的視角,翔實的史料,輕松的文風為大家帶來包括籃球世界杯的發展曆程,中國與世界杯,NBA球星與世界杯等經典故事和難忘記憶。
“世界杯掌故”一連五期,逢周一出版,首期聚焦籃球世界杯如何由前身籃球世錦賽演變而來,又如何蘊藏挑戰奧運會的“野心”。
世錦賽從南美啟航
籃球世界杯由世錦賽演變而來,前者舉辦至第二屆,後者經曆了50年曆史。
籃球世錦賽起源比足球世界杯晚了20年。兩大球都與南美洲結緣。足球世界杯1930年由烏拉圭出發,籃球世錦賽則從阿根廷啟航,兩國同屬南美洲國家。
1948年倫敦奧運會期間,國際籃球聯合會決定1950年首屆男籃世錦賽在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舉行。阿根廷憑借東道主之利,決賽中擊敗美國摘得冠軍,這也是阿根廷迄今唯一世錦賽奪冠。
随後5屆賽事仍陸續由南美洲的巴西(2屆)、智利、烏拉圭承辦,直到1970年“跨洋過海”來到了前南斯拉夫的盧布爾雅那,歐洲得以第一次舉辦世錦賽。在總共16屆賽事中,南美洲舉辦6次,歐洲4次、中北美4次和亞洲2次(日本、菲律賓)。
16次冠軍由6個國家瓜分,美國4次奪冠并非最多的,前南斯拉夫5度封王,之後是前蘇聯3次、巴西2次,阿根廷、西班牙各1次。
在長達50年的衆多比賽中,分差最大的是1994年前蘇聯赢了當時的中非92分(140:48),個人單場得分最高屬于韓國人許載(62分),率領韓國艱難以117:115險勝埃及。中國男籃也保持一紀錄,身高2.26米的姚明成為曆屆世錦賽身材最高球員。
效仿足球當“老大”
2012年1月,國際籃聯宣布籃球世錦賽更名為籃球世界杯,首屆世界杯2014年由西班牙承辦。當屆決賽中,美國隊戰勝塞爾維亞斬獲冠軍,歐文被評為MVP(最有價值球員)。美國含世錦賽的奪冠次數(5次)追平前南斯拉夫。
首屆世界杯還創下多達45名NBA球員參賽的新紀錄,75人有效力NBA背景,其中騎士和火箭各有4名球員出戰,參賽人數最多。
世界杯與世錦賽有何不同?已故前國際籃聯秘書長鮑曼曾這樣解釋:名字更加簡潔、更容易被人們記住,更有利于在全世界推廣。
其實更深層次的原因在于利益使然。NBA壟斷了最優秀的球員,品牌價值無以複制,奧運會的影響力和各國重視程度大于世錦賽。因此,效仿足球世界杯、打造籃球世界杯成為必然選擇。國際籃聯希望更名并于今年首次擴軍32強的世界杯,增加與奧運會“抗衡”的資本,吸引更多國際财團加入,未來成為世界上最權威、最值錢的國際籃球大賽。
2015年8月,國際籃聯投票決定中國獲得2019年世界杯主辦權,比賽将于8月31日至9月15日在北京、上海、南京、武漢、廣州、深圳、佛山和東莞舉行。
2017年12月,國際籃聯宣布菲律賓、日本和印度尼西亞聯合舉辦2023年世界杯,這是首次由多個國家聯辦世界杯,亞洲國家連續兩屆獲主辦權。在此次競争中,籃球、足球兩大“鼻祖”阿根廷、烏拉圭遺憾落敗。
記者 龍小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