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子昂,(659-700)四川人,陳子昂出生于射洪的一個普通地主家庭,由于家庭寬裕他年少的時候常使劍鬥氣,直到18歲的時候還不知道讀書用功,直到因為拿劍傷了人,才發奮讀書,刻苦鑽研,埋頭書海。不出幾年時間,便學習諸子百家經典,25歲時取得科舉進士。古代三四十歲的人沒有考取進士的人多的是,讓人不難免感慨,讀書固然重要,更為關鍵的是要下苦功夫,習得方法。
1相傳陳子昂讀書後不久就去當時的京城長安,看到路上有人賣胡琴,價格非常昂貴,要賣一百貫。這麼多錢對于一般人家節省使用可以花費十年了。陳子昂當着衆人的面反其道而行之,反向砍價,花了十倍的價格把琴買下來。衆人驚訝不已,陳子昂說明天約好在長安最出名的酒樓給大家表演胡琴。
衆人哪見過這樣的場面,于是第二天把酒樓圍的水洩不通。沒想到更為差異的事情發生了,陳子昂,當着衆人的面說道:“我叫陳子昂,來自四川,做了百篇詩文,拿給大家欣賞。彈琴是普通的技藝,我怎麼能夠表演?”當下把胡琴砸碎,分發詩文給衆人。周圍的文人墨客們一見到他的作品,紛紛大為佩服,從此陳子昂揚名長安。
2
唐朝初年有許多的詩人,比如說有沈佺期宋之問等等,但是他們的詩作大都繼承齊梁的浮豔詩風。而陳子昂的作品都是内容深厚、古樸有力的,所以他當時深感寂寞,沒有找到一個内心志同道合的朋友。
陳子昂在自己的文章裡提出詩歌革新理論。文章雖短,但是在唐詩的發展史上卻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前朝也有很多詩人反對雕琢浮豔的詩風,後來王勃也明确地提出反對不明所以的宮廷詩風,可王勃早逝,未能引起重大的詩風變革影響。
陳子昂繼承前人的詩歌主張,提出了詩歌創作要“興寄”和“風骨”。意思是說詩歌要有充實的現實内容,不能言而無物,浮于表面。
3在武則天時期對契丹李盡忠用兵,當時陳子昂在幕府擔任參謀一職。當時主帥武攸宜不通軍事,陳子昂請求率軍奔赴沙場,可武攸宜看他是個書生,并沒有允許。可後來戰事不順,陳子昂再次進谏,這次武攸宜将他從參謀變為軍曹。這時候陳子昂他的心情失落到了極點。
他登上北平附近的幽州台,面對着廣闊無邊的天地,此時他獨自一人,身影寂寞。随後他高聲吟誦出一首詩歌: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獨怆然而涕下!
人的一生放在時空的長河裡何其短暫,過去的觸摸不到,而未來的也渺茫不見。獨自一人登上高台,面對宇宙之大,一下子覺得在空間和時間上陳子昂覺得自己渺小的可憐,又怎麼不會怆然涕下呢?
後世有人認為“前不見”和“後不見”指的是重用賢才的君主,因為陳子昂此時是在幽州,想起以前在燕地燕昭王築高台招攬天下名士,所以前不見應該是再也不會見到像燕昭王這樣的賢主。
但也有人認為此兩者不見應該指陳子昂自己,想到自己死後,高古的詩風将斷絕,再無人繼響。
而我認為其中最讓人感傷的是個“獨”字,獨自登上高樓,隻身倡導革新詩風,獨自訴說心聲。而餘音袅袅,千年後仍觸發人們内心的感動。
3陳子昂一生的創作詩歌不僅僅隻有《登幽州台歌》一首,還有其他許多的詩歌,最重要的代表作還有《感遇詩三十八首》,有感而發,随遇而作。一方面他繼承阮籍的《詠懷詩八十二首》、左思的《詠史八首》的抒情言志的詩歌創作傳統,
另一方面對張九齡的《感遇詩十二首》、李白的《古風五十九首》的組詩創作産生重要的影響,所以陳子昂成為了承前啟後的重要人物。
所以後來宋朝的歐陽修、劉克莊都先後評價過陳子昂的成就,說到唐代掌有天下二百餘年,而詩歌文風有三次變化,最初是從陳子昂開始的。
陳子昂因為父親年老于是辭官回鄉,父親去世後不久,由于以前得罪勳貴,被武三思指使縣令誣陷罪名,冤死大牢之中。那時候,陳子昂才41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