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甯割席》出自《世說新語·德行》,在東漢末年,有兩個讀書人,一個叫管甯,一個叫華歆,兩人有同窗之誼,一開始關系非常不錯。
管甯是個做事專注的人,他讀書就是讀書,種地就是種地,絕不會三心二意。但華歆做事時容易分心,他在和管甯一起種地,挖到一塊金子。管甯視而不見,繼續種地。華歆卻拿起金塊,高興的像個孩子。
管甯祖先管仲之像
後來兩人坐在同一張席子上讀書,門外有達官貴人坐車從門口經過,管甯照舊讀書,華歆卻跑出去看熱鬧。華歆回來後,管甯将席子一分為二,說:“你不是我的朋友。”
古人雲:靜則定,定則生慧。故事中華歆做事難以抵抗外界幹擾,似乎難成大器。然而事實是,若幹年後,兩人都不是普通人。
先說說華歆,華歆後來的行事作風,與《管甯割席》中的相比,有很大的差異。身為三國時期的人物,華歆最後投奔到曹操手下,等到他死時,已經位列三公。
華歆做官時相當清廉,每次朝廷賞下财物,都被他他都用來赈濟親戚窮人,朝廷賜給他的女仆,也全部被他嫁出去。
即使管甯已經與他絕交,但當曹丕征求隐士時,他還是推舉管甯。正因為如此,曹家一直非常尊敬他,到華歆年老時,身體有病難以上朝,曹叡特地安排衛士将他擡上大殿。
華歆的人生風光無限,相比之下,管甯的一生就顯得平淡得多。漢末大亂後,管甯并沒有選擇出仕,而是隐居在遼東,一住就是三十年。
在這三十年裡,管甯一直像孔子一樣,講解《詩經》、《書經》,陳明禮讓,整治威儀。即使後來曹丕、曹叡多次下诏聘請他,管甯都沒有赴任。
管甯的高風亮節令人敬佩,但相比之下,華歆也不是什麼大奸大惡之人,那麼管甯将華歆拒之門外,是不是太沖動了?
中國有句古話,叫道不同不相為謀。管甯之所以與華歆決裂,恐怕并不是因為他品德上的缺陷,而是兩人的志向不一樣,正因為志向不一樣,所以管甯才決定停止與華歆交往。
孔子講學浮雕
常有人對我說:“如果你想提高自己的下棋技術,那就找比你更厲害的人下棋。”孔子也說:“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當兩人各有所長,他們可以互相取長補短,但卻不能使長的更長。
取長補短難以使自己突出,所以當管甯看出華歆将來會從政後,毅然地決定與華歆斷絕關系。這個理由聽上去很絕情,但高士管甯也有他無情的一面。
管甯住到遼東後,公孫家族一直非常尊敬他,公孫度親自為他接風洗塵,他的兒子公孫康一直想讓管甯輔佐自己,當管甯打算離開遼東時,公孫恭親自把他送到南郊,加倍贈給他服飾器物。
齊桓公管仲像
然而管甯離開的理由是:預料到公孫家将有内亂發生,為了避免禍及自己,于是早早離開遼東避禍。管甯離開時一言不發,公孫家也如他所想的那樣覆滅,就這一點來講,管甯比他祖先管仲差遠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