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某知名論壇上出現了一個帖子,引起了極大關注。發帖人是同濟大學大一新生,目前面臨轉專業分流。
這位同學當初報考的是同濟大學的智能化制造類的大類招生。一共招生700人,但其中智能化制造隻招40人,剩下的全是機械制造設計,飛行器等夕陽産業。更坑的是還有150個天坑材料。
本來報考的時候是沖着數字化的智能制造,現在面臨分流到極為不喜歡的機械,心情十分惡劣。其他信息類的大類招生也存在這樣的問題。
而大學的專業分流政策也極為複雜,由于信息的不透明,必然會造成不可忽視的不公平性。
大類招生指的是高校把幾個甚至更多相近的專業集成一個大類一起招生,進入學校後一到兩年才開始分流選專業。
其好處是學生經過一兩年的通識教育後,對大類的專業已經有了足夠的認識,在選擇是時候自然也會更理性,選擇合适自己的專業。
這無疑避免了學生在高考時就直接選專業帶來的盲目性,這種大類招生總體而言,能夠讓學生選擇更适合自己的專業,對人才的未來發展更為有利。
其弊端是,增加了專業選擇的不确定性,尤其是對于那些進入大學後成績不怎麼拔尖的學生更是如此。
一般而言,這種分流都是成績好的學生先選專業,而如果大類中存在着學生極度不想讀的專業,且自己的成績又不是足夠優秀的同學來說,這無疑是災難了。
這種大類招生,見仁見智。但總體而言,至少對大部分學生的未來發展更為有利。不失為一種合适的招生手段。
但這種大類招生應該滿足兩個前提,首先是信息公開化。學校必須在招生章程中明确大類招生中都含有哪些專業,未來分流時招收的人數,專業設置和學生培養模式和方向等等。
其次是考生報考時候仔細閱讀了高校招收章程,非常準确地了解了大類招生的詳細情況。但遺憾的是這兩點都不太容易做到。
l 部分高校在大類招生中夾帶私貨
部分高校,為了避免冷門專業遇冷,隻能依靠專業調劑來招人,想方設法地把一些冷門專業打包并入某個大類,然後冠以一個非常高大上的名字,來吸引考生報考。
這種智能XXX類的包裝手段,據說是西部某個大省的知名985院校帶起來的,該校号稱全校智能,絕大部分專業都帶上了智能這兩字,顯得尤為高大上。
這股風現在已經在各大高校蔓延,都開始把部分冷門專業并入大類,再起個高大上的名頭。一些沒有底線的高校,甚至在招生章程中都含糊不清,盡可能的糊弄。
這種手段能夠非常有效的提升高校的最低錄取分數線,對那些大多數考生均不感興趣的冷門專業招生的好處也是顯而易見的。
l 大部分考生都不會仔細研究招生章程
絕大部分的考生第一關心的是自己的考分,位次。在明确了這兩樣以後,考慮的重點始終是如何不浪費考分的情況下報考名校。
在這個前提下,極少有考生會去仔細研究目标學校的招生章程,他們更關心的是這些名校往年的錄取分數線(位次)。
即使有部分考生閱讀了招生章程,那面對那些已經包裝過的說明,往往會一頭霧水,根本就搞不明白具體狀況。
就算有部分考生明白大類中存在這部分天坑專業,他們依然會抱着僥幸心理,覺得自己可以分流到心儀的專業,最差情況下還有轉專業這條退路。
這兩項一結合,很多考生進了大學,到了大一結束後開始分流,自然會陷入十分被動的局面,甚至還有考生退學重新參加高考的事件發生。
總結:大類招生目前已經成了趨勢,越來越多的高校都紛紛開始大類招生。這已經是無法避免的事實。
對于考生報考專業來說,一方面是在報考前必須仔細研究目标學校的招生章程。一旦發現大類中有自己極為不喜歡的專業,就需要慎重考慮了。
另一方面,成績是王道。無論是在大類招生後的分流選擇,還是轉專業需要的績點,都是憑成績說話,憑實力定奪。
因此,在大學裡不要放松,努力學習才是根本之道。絕對不能在大一完全松懈下來,尤其是對大類專業的學生來說,這是大忌。
進入大學隻是走上了成功之路,能否在這條路上走到終點,笑傲天下,還需要看學生在大學階段的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