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與鄂州
鄂州山清水秀,人傑地靈。古今騷人墨客多會于此,高僧名隐數出于斯。早在東晉時期,著名的文學家陶淵明就與鄂州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系。
陶淵明,名陶潛,出生于東晉哀帝元嘉四年(公元365年),卒于宋文帝元嘉四年(公元427年),享年63歲。陶淵明現存詩文一百三十餘篇,其作品平淡、醇美、情景交融,體現了強烈的對真善美的追求。他是魏晉南北朝時期最有成就的傑出詩人,他的出現,打破了魏晉時空淡玄言的詩風,給詩壇帶來了煥然一新的氣息。尤其是他的田園詩,具有新穎的思想内容和獨特的藝術風格,在中國詩歌史獨樹一幟,一直影響着後世詩歌的發展。
對于陶淵明來說,他的一生有兩個地方對他有着深厚的影響。一是浔陽柴桑(現九江西南),還有當時的武昌郡(即今鄂州)。他在柴桑的生活和創作,已被曆代文學史家所深研。而武昌對他的生活和創作的影響幾乎沒有引起人們的重視。實際上,在陶淵明的一生中,有兩件非常重大的事件,都是與鄂州有着緊密的聯系。
陶淵明的身世,曆來為文學史家争論不休。究竟出生在何時何地,由于史料的原因已不得而知。但是,從已知材料看,陶淵明很可能是在鄂州出生并在這裡度過他的少年時期。陶淵明的曾祖父陶侃,是東晉的開國元勳,曾官侍中、太尉、都督八州諸軍事,荊江二州刺史,封長沙郡公,追賜大司馬。陶侃的一生也與鄂州聯系密切。永嘉五年(公元311年)陶侃為武昌太守(今鄂州),在職3年,興利除弊,深受民愛,後奸臣王敦妒其功,貶他到廣州當刺史。直到鹹和五年,始還鎮武昌。重回武昌後,陶侃勵精圖治,直至逝世。陶侃有17個兒子,其中有個兒子名叫陶茂,曾任武昌太守,這就是陶淵明的祖父。到了陶淵明的父親,家道已中落。據傳,陶淵明父親名叫陶逸,做過地方小官吏。陶淵明的少年時代是非常不幸的。由于陶侃的後代很不和睦,互相争殺,以緻陶氏家道日益衰落。陶淵明出生後,陶家已淪為貧寒之家。陶淵明8歲喪父,12歲喪庶母。此後一直與生母孟氏以及同父異母的胞妹程十妹相依為命。陶淵明15歲以前發生的這些重大變化,對他的一生有很大影響。
而這段曆史,陶淵明在自己的作品中幾乎緘口不談,這很可能是由于他家族中出現一次大的紛争而引起他的家庭發生大裂變,使他不堪回首往事,抑或是在他少年時受到一次極大的傷害,而使他有難言之隐。總之,從他的身世看,他很有可能出生在鄂州或在鄂州成長。
陶淵明另外有一件事也與鄂州有緊密的聯系,這次事件導緻他“不為五鬥米折腰”而退官歸隐。義熙元年(公元405年),陶淵明41歲,時任彭澤令。是年11月,陶淵明同父異母的胞妹程十妹喪于武昌,陶淵明曾奔喪武昌。
陶淵明在《歸去來兮》文中寫道:“尋程氏妹喪于武昌,情在駿奔,自免去職”。武昌歸後,即寫下了千古傳頌的《歸去來兮》,告别了官場生活,從此隐居不出。
3年後,陶淵明又寫下了一篇催人淚下的《祭程十妹文》懷念兄妹之情。陶淵明的妹妹嫁于武昌,這一定與陶氏家族久居鄂州有關,同時也說明陶淵明的少年時代與鄂州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系。隻是時至今日,曆史的封塵已淹沒了陶氏家庭的悲歡離合,我們無從知曉他們的蹤迹。
陶淵明曾寫過一篇著名的《五柳先生傳》,自号“五柳先生”,愛柳之心,文中已見。
他的曾祖父陶侃也獨愛楊柳,曾帶領官吏和督導百姓在武昌城廣植柳樹,遂使“武昌官柳”傳為佳話,二者的一脈相承,是否意味着陶氏祖先對淵明幼時的影響呢?陶淵明已遠離我們而去,他在鄂州的足迹已模糊難辨,千百年過去了,鄂州人并沒有因此而忘記陶氏家族對鄂州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