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文/董元奔(江蘇省宿遷市)
滄浪亭是蘇州的園林代表作之一和旅遊勝地。關于滄浪亭,曆史上有兩篇小品文非常有名,一是蘇舜欽的《滄浪亭記》,一是歸有光的《滄浪亭記》。北宋時期小品文隻偶有人作,蘇舜欽以寫詩稱名于時,散文的聲名其實平平;明朝時小品文始蔚為大觀,歸有光為小品文大家。然而,我讀了蘇、歸二人的《滄浪亭記》,感覺蘇文要精彩得多。
蘇文不到三百字,全文分兩個部分。第一部分叙述滄浪亭建園的緣由、經過和園林初建後的景觀。所謂緣由,就是作者“以罪廢,無所歸”,其實這緣由中已經包含了作者的不平之氣;建園經過包括作者“過郡學”偶然見到廢園,尋問别人得知廢園為錢王親戚孫承佑的廢棄池館,然後以四萬錢購得,築亭植竹等環節。叙述簡潔明了。第二部分寫作者自己獨自遊于園中的暢快心情和思想境界的升華。“形骸既适則神不煩,觀聽無邪則道已明”是第二部分的中心句子,“形骸既适則神不煩”不僅是指作者遊園時身體上的直接感受,也是作者主動把自己放入大自然,以求得心理平衡的願望之寫照,文首“以罪廢,無所歸”的憤懑之情得到初步釋解,而“觀聽無邪則道已明”則把自己在朝廷上的遭遇拉進來,作理性考察和思辨,把個人的特殊遭遇上升到普遍的理性思考,即儒家之“明道”。至此,作者實現了物我兩忘,“無所歸”獲得了大圓滿結局。綜觀蘇舜欽的這篇小文,其不僅立意深刻,結構嚴謹,叙事線索清晰,行文朗然,而且作者還有意學習柳宗元的散文筆法,始終把個人情感和人生體驗編織在叙事中,為最後的題旨升華做鋪墊。此文堪稱小品文佳構,明清名篇不過如此。
而歸文有五百多字,也分兩部分。第一部分複述了蘇文中蘇舜欽購置廢園、興建滄浪亭的經過,增加了滄浪亭後來成為僧院的環節。大約二百字的這些叙述,遠不如蘇文原文中數十字的叙述來得言簡意赅。第二部分回憶了吳越王國盛極而衰的曆史,對比蘇舜欽滄浪亭的長存,揭示出讀書可以名垂千古的道理,即所謂“士之欲垂名千載之後,不與其澌然而俱盡者,則有在矣”。雖然滄浪亭從吳越王到蘇舜欽、韓世忠直到明代僧院這一過程很曲折,但是歸有光的《滄浪亭記》在叙述時卻也句式參差不齊,句意綿延拖沓,叙事中也罕有個人情緒參與;雖然文章最後揭示出了所謂讀書傳千古這一主題,卻也是腐朽的封建社會後期的思想,其意趣難以與蘇舜欽之物我兩忘相提并論。當然,歸有光散文以瑣記為鮮明特色,但是其名篇如《項脊軒志》、《寒花葬志》等能夠始終堅持以情感統攝瑣碎的叙事,那些瑣碎便成為亂針,不斷刺激讀者的情感,使讀者獲得齧咬般的情感體驗。隻是他《滄浪亭記》的瑣記由于立意不高,特别是情感淡薄,其佳處便難以顯現了。
以寫散文為主的歸有光的《滄浪亭記》遠遜于詩人蘇舜欽偶作的散文《滄浪亭記》,究其原因,我想大概是蘇舜欽所寫的是親身體驗,如同歸有光寫《項脊軒志》一樣;而歸有光在自己的《滄浪亭記》開頭就介紹道,他是應當時的滄浪亭僧院主持文瑛和尚之托寫了此文,試想,應制之作怎麼會有深情呢?然而,數百年來,人們還是常常把歸有光的《滄浪亭記》作為明代小品文名篇來對待,甚至還被刻制在滄浪亭園林中,我想,這大概隻是拜歸有光的名望所賜吧。
(責任編輯:董堯、豐漁)
(2012年攝于滄浪亭)
【作者簡介】董元奔,字固轅,1971年生,江蘇人,學業主要方向為先秦文學及唐宋文學,涉獵文史哲等大國學諸領域,主要寫作文學論文、文史随筆,詩詞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