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商報(記者 王晶)你以為主業是賣麻辣燙的,其實是“收租”的。
你以為主業是“收租”的,其實是“賣貨”的。
你以為主業是“賣貨”的,其實是“割韭菜”的。
再仔細一琢磨,人家是搞供應鍊的。
繼老鄉雞、鄉村基、老娘舅之後,自稱“商品交易總額、餐廳數量均列中國中式快餐第一位”的“中國麻辣燙第一品牌”楊國福2月22日正式向港交所遞交招股說明書。
570頁的招股說明書讀下來會發現,支撐起這家“中國麻辣燙市場排名第一”品牌年入11億元的業務,并不是麻辣燙。
開店5783家 楊國福不賣麻辣燙搞“出租”
楊國福麻辣燙成立于2003年,經過19年的發展,已經遍布全國各大城市。
2003年,彼時的楊國福麻辣燙還處在黑龍江省内的探索期。也是在這一時期它開始通過加盟模式進行探索,直到2010年餐廳覆蓋黑龍江省内大部分市縣,及部分省外地區。
2011年開始,楊國福麻辣燙開始全國擴張之路。随着其門店數量快速增加,楊國福麻辣燙開始委聘第三方管理夥伴監督指導部分地區加盟餐廳,同時自建供應鍊體系,逐步擴大管理半徑,并進入華北、華中地區。至2015年末,全國門店已經超過3500家。
自2016年起,楊國福麻辣燙逐步建立了自有研發及制造中心,統一供應調味料等産品,在産品、店面、體驗等方面進行了全方位、統一的品牌提升計劃,門店網絡也進一步拓展至華東、華南地區。
截至2021年9月30日,楊國福麻辣燙餐廳網絡(圖片由楊國福招股說明書提供)
據招股說明書顯示:截至2021年9月30日,楊國福品牌旗下共有5783家店,遍布中國、澳大利亞、加拿大、韓國、美國、日本、新加坡等地。但是,真正由楊國福麻辣燙自營的餐廳卻隻有3家,其餘5780家均為加盟店(5759家在境内,21家在境外),這與上市餐企海底撈、呷哺呷哺等以直營模式為主有着明顯不同。
據了解,楊國福麻辣燙的收入來源于三方面,一是加盟餐廳,此為楊國福麻辣燙的主要收入來源;二是自營餐廳;三是其他收入。其中,加盟餐廳的收入主要來自于收取的加盟費、系統維護費以及向加盟商銷售貨品。
楊國福麻辣燙門店數量發展曆程(圖片由國海證券研究所提供)
楊國福麻辣燙門店情況(圖片由楊國福招股說明書提供)
招股說明書顯示:2019年、2020年、2021年(截至9月30日),楊國福麻辣燙的總收入為11.82億元、11.14億元以及11.63億元人民币,其中來自加盟餐廳的收入貢獻分别為10.36億元、10.56億元以及10.97億元人民币,分别占楊國福麻辣燙有關年度或期間收入總額的87.6%、94.8%和94.3%。
楊國福收入組成(圖片由楊國福招股說明書提供)
也就是說,楊國福的運營核心,是運營品牌,然後依靠品牌溢價獲取加盟餐廳的運營業務收入,這其實是一種“出租”模式。
估值200億元 VC被吓跑
2021年底楊國福籌備IPO時曾開放過一輪融資,這是楊國福麻辣燙自成立以來的首次對外融資,引得一衆投資人對此摩拳擦掌。然而,令人驚訝的是,楊國福麻辣燙的期望估值一度喊到了200億元。
對此情形,資本市場選擇了用腳投票。一位專注于消費賽道的VC直言:“當時團隊内部專門讨論了楊國福麻辣燙這個項目,被估值吓到了”。
最終,楊國福的這輪融資未能成功,最終估值也鎖定在了140億元左右。即使估值已經大幅下降,但距離市場投資人們給出90億元-120億元的估值仍有很大差距。有投資人指出,去年沒有降低的估值預期,大約會在今年降下來,“否則營收和增長趨勢很難支撐這個價格,二級市場未必買賬。”
面對減少的客流量、翻台率、客單價等,餐飲品牌不得不開始接觸資本市場,以提高開店速度,迅速提升市場占有率。然而,在同質化競争激烈的紅海,無法占領消費者心智的情況下,楊國福麻辣燙如何能持續保證其品牌溢價呢?
網友對于楊國福的看法(圖片為網絡截圖)
楊國福顯然意識到了這個問題,于是走上了資本化道路,似乎想以更大數量的開店規模維護更高的品牌溢價。
在北京雙井附近的一家麻辣燙門店,有正在就餐的消費者表示,居住地周圍有什麼麻辣燙店,自己就會選擇光顧哪家,味道差别都不大,并沒有非要去吃哪一家不可。可見,楊國福的“品牌含金量”,其實是依靠數量龐大的加盟商來支撐。
值得注意的是,麻辣燙屬于大衆化行業,品牌護城河較淺,消費者忠誠度低,行業門檻不高,市場競争激烈,大面積開店反而導緻餐廳利潤被攤薄。伴随着開店成本不斷升高,投資回報率以及加盟商的增速都會降低,“品牌含金量”自然也會受影響。
正如一位專注于餐飲的VC所言,“眼下這些餐飲公司選擇IPO,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為了活下去,然後利用募集而來的資金占領市場,提前布局後疫情時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