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間傳說中,“掃把星”一直是不祥的象征,它會給人們帶來厄運,其實這隻是一種迷信的說法,所謂的“掃把星”,其實就是我們熟知的哈雷彗星。可是您肯定不知道,在我國曆史上對天象的觀測中,“掃把星”在曆史上曾經常出現,并且還被古人多次記錄了下來。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哈雷彗星又來自于哪裡?如果您想知道,就讓我來為您揭秘: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系本号作者删除。圖片與内容無關,請勿對号入座)
哈雷彗星的命名,源自于一位名叫埃德蒙·哈雷的英國物理學家,當時的埃德蒙·哈雷對于彗星很感興趣,為了能夠研究彗星,他甚至每個夜晚都要仰望天空。通過對彗星的深入觀察,以及查閱大量的資料,哈雷驚訝地發現,某一類彗星的出現可能存在規律性,随後在缜密的計算下,他準确的預言了該類彗星下一次出現的時間,至此掀起了天文界的一場軒然大波,以至于後人都将該類彗星定義為“哈雷彗星”。
關于哈雷彗星的出現,我國有着最早期。最完備的天文記錄,據天文學家朱文鑫考證:自秦始皇7年至清宣統2年的2150年中,哈雷彗星總共出現了29次之多。如《春秋》中記載:“秋七月,有星孛入于北鬥”,以及《史記·始皇本紀》中說:“始皇七年,彗星先出東方,見北方;五月見西方,十六日”。
在歐洲的土地上,觀察者們同樣見過哈雷彗星的身影,最早關于哈雷彗星的記錄在公元前11年左右。至1066年4月時,哈雷彗星再次回歸,而它的出現卻令百姓聯想到了“恐懼”與“不祥”,因為所有人都認為,彗星的出現一定會帶來戰争,這一場景也同時被畫家繪制在了貝葉挂毯上流傳後世。
到了現代,随着天文學理論的不斷完善,以及各種科技設備的革新,人們不再視哈雷彗星為“掃把星”,而是想從一個更理性的角度去看待它、觀察它、以及了解它。
1986年,科學家們在哈雷理論的基礎上,推測出了哈雷彗星回歸太陽系的時間。同年,哈雷彗星果然如期而至,這令天文學家們異常興奮,而他們此次也為哈雷彗星的到來做足了準備,地球上總共有6個空間探測器因此而發射,專門用于考察這位“神秘來客”。
哈雷彗星究竟是什麼樣子?探測器發回的分析報告給出了答案。原來彗星的主體是一個彗核,它是由某些固态物質(一說是冰塊與塵埃)組成的,而在彗星的飛行過程中,由于速度較快形成高溫,緻使周圍形成了厚厚的氣化層,光線一旦照射到氣化層時就會發生強烈的反射,繼而形成“拖尾”的效果。
談到這裡,可能有讀者會好奇,哈雷彗星既然如此頻繁的光臨太陽系,它又是從何而來的呢?對于這個問題,天文學家們一直有兩種看法,并且還因此争論不休。
一部分天文學家認為,這些彗星都來自于太陽系之外。在太陽系的外部,有一片名叫奧爾特的星雲,這片星雲稱得上是一個儲存量巨大的彗星倉庫,其中的彗星數量大約有1萬億顆左右。
奧爾特星雲與太陽的距離很遠,相當于太陽與地球距離的數萬倍之多。在奧爾特星雲的内部存在着大量不穩定的彗星,而一旦相互之間的作用力有所改變,就會令一部分彗星脫離星雲,繼而進入太陽系之内,成為太陽系的彗星。
另一部分天文學家則認為,彗星是由星際空間的氣體和塵埃雲形成的星體。這些氣體和塵埃雲經過瓦解凝結形成晶體,在聚合成團形成彗核。在太陽系運動的過程中,其強大的引力會将小型彗星吸入其内,進而令它們在太陽系之内高速飛行。
在哈雷彗星來源的問題被解決之後,下一個問題便是哈雷彗星究竟會去往何處?它是否會永遠存在?其實從本質上來講,哈雷彗星也相當于一批零散的隕石,雖然它有着76年回歸一次的規律,但是天文學家們發現,這塊巨大隕石的體積在逐漸變小。出現這種現象其實并不奇怪,因為星體高速飛行時會與産生高溫,星體的本身也會有所損耗,尤其是當其靠近太陽時,這種現象會更加明顯。據天文學家的測算,在哈雷彗星離太陽較近時,每1秒至少要損失40到50噸的物質,而彗核的總重量約為1100億噸,也就是說,哈雷彗星每運行一周,大約要損失掉2億噸的物質,最多幾十周,兩到三千年的時間,哈雷彗星就會徹底土崩瓦解,從太陽系消失。
宇宙的無比浩瀚令人難以想象,在這個巨大的空間中,地球隻是一粒小小的塵埃,而作為更加渺小的人類,我們所要探索的道路将更加漫長。不過小編還是堅定地認為,随着科技的迅猛發展,天文學家終将會揭示更多未知的謎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