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俗,是傳統文化組成的一部分。了解、保護每個地區的傳統習俗文化,對其傳承、對當地的經濟發展都有着積極作用。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吳川的習俗文化吧~
吳川,廣東省轄縣級市,由湛江市代管。吳川曆史悠久,至今保存着上千年的建築,也有着獨特的文化與藝術。
吳川三絕
一絕:吳川花橋。
吳川花橋
吳川花橋
每逢農曆正月十五晚,遊人們借着夜色,紛紛擁向花橋。花橋是由吳川市梅錄鎮上隔海村的群衆們裝飾的,一座完整的花橋,主要由兩部分組成,一是橋身,二是橋的兩端的點綴。群衆們把梅江上一座橋梁裝點得十分華麗,夜間燈火輝煌,橋頭龍飛鳳舞,仿佛就在眼前交向遨遊。
吳川花橋的出現,為節日增添了喜慶的氛圍,同時也表達了廣大勞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
二絕:吳川泥塑。
吳川泥塑
吳川泥塑
吳川泥塑又稱泥公仔,源于唐末宋初,是中國一種古老和傳統的民間藝術,由梅錄鎮瓦窯村民興起。
吳川泥塑活動的興起,是在唐代時,佛山廖嶺居民遷移至吳川,将佛山石灣的陶瓷工藝也帶入吳川。在唐代中期,有一年元宵節,一些陶工閑來無事,随手用陶泥捏起的一尊小泥塑,誰知道吸引衆多觀衆圍觀,衆人從圍觀看熱鬧,到後來,拜師學藝,讓當地逐步興起制陶。泥塑的制作過去是用稻草、竹木支架、泥為材料,材料簡單,制作也比較快。後來,泥塑已發展到水上彩塑、活動彩塑,配上現代燈光、音響、舞美設計,集電、光、聲、動于一體,顯得更加流光溢彩,美不勝收。
三絕:吳川飄色。
吳川飄色
吳川飄色
吳川飄色藝術是廣東省吳川市的漢族傳統民俗文化活動,是一門集戲劇、音樂、美術、魔術、雜技、力學于一體的綜合造型藝術。
廣東吳川市黃坡鎮的民間藝人陳壽全生前回憶:清末,吳川黃坡的四鄉八村常常舉行遊神賽會,出現了表現戲劇片斷的化裝遊行,俗稱地色,引人注目。
為取勝其他村莊,他與乃父别出心裁地搞了技巧化裝遊人,在一個扁方形的木箱上,設計出《哪叱出世》戲劇片斷:一個身穿紅绫兜,手執紅纓槍的小孩,立在可以開合蓮花上。因為蓮花是向上翹起的,所以稱作翹色。小哪叱在蓮花上迎風飛飄,故又稱為飄色。這套飄色展出後,遊遍黃坡,轟動全縣。人們都覺得很奇怪,一根手指般大的花梗上開着花朵,怎麼能站立個小孩?後來,陳壽全又相繼制作了二十闆飄色,在各地展出,大受民衆歡迎。從此,飄色之花就遍開在吳川的沃土之上。
春節習俗
過年期間,吳川市有醒獅上門祝賀新年的習俗,因為民衆認為瑞獅拜年可驅邪消災,瑞氣吉祥。熱鬧的獅隊既攪熱了新年節慶,也增添了節日氣氛。
風俗之一:小年晚祭竈君。農曆正月初一為春節,但吳川人過春節,從臘月廿四開始一直到正月十五才算結束。小年晚送竈君老爺上天,俗稱“送竈君”。通常這一天人們都會準備比平時豐盛一些的美味菜肴。
風俗之二:忙碌的年關。“挨年近晚”吳川人特别忙碌。各家各戶忙“扮靓”。先是将屋裡屋外,全方位打掃一番,又将所有的餐具桌椅洗刷一新,持續好幾天。歌謠“年廿三,洗衣衫;年廿四,掃屋子;年廿七,執歸一;年廿八,洗邋遢”正是這幾天繁忙的寫照。二十九或三十晚忙着貼“年紅”(春聯、門神、年畫),把家裡打扮得漂漂亮亮。
風俗之三:年初一拜歲。拜歲,是古老的年俗活動之一。也是民間信仰的神靈。這習俗如今在廣東,尤其在吳川一帶仍盛行。春節早晨,先放爆竹,以噼裡啪啦的爆竹聲除舊迎新。
風俗之四:吃“包生”。吳川人用生菜包生,除追求口感和美味以外,也有“生财”的寓意。春節期間,正是生菜大量上市時,吳川人常常将生菜洗幹淨拿來包上菜肴生吃,特别是年初三“赤口”日,吃飯時“包生”,稱作包“赤口”,認為可以免是非口舌。
年曆習俗
年例-年例文化源遠流長,有曆史,乏記載。年例文化代表着一種信仰,一種祝福。年例是粵西人民過年的傳統賀歲方式。年例盛行于粵西,以茂名、湛江為主。年例日主要集中在新春期間,一般年例日期是一天,有的一至三天。傳統年例活動包括:起年例、正年例、年例尾。2013年8月21日“吳川年例”入選廣東省第五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年例重頭戲是年例飯:年例當天宴請賓客就是所謂的食年例,也是粵西人過年例的重頭戲。宴請親朋好友,是年例活動中最具實質性的内容。菜式豐盛,當然也少不了我們的廣東名酒梅鹿液。
這陣仗完全不輸婚宴喜宴。在吳川曾有富豪開直升飛機去食年例新聞爆出,可見年例在大家心中地位了。
粵西遠近聞名的某某村近幾年的年例飯基本都是齊開五百多席,五千多人同時都趕到同一條村吃年例,場面堪稱壯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