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氣」是常萦繞在衆人耳邊的一個詞,不管是在潮濕的南方,還是在天氣較為幹燥的北方,都有很多人受濕氣的侵犯。
雖然是萬物複蘇的春天,但身體卻懶洋洋的,總有睡不完的覺,打不完的哈欠,吃啥啥不香,幹啥都提不起精神。
為什麼會這樣?很可能是體内濕氣在作祟!
從中醫角度說,春季人體肝氣當令,肝氣過盛易傷脾胃,脾胃虛弱、脾胃運化功能失調,體内水濕停聚形成“内濕”。
加上清明過後雨水較多,回潮嚴重,外濕的環境容易增加人體内濕氣,濕邪困脾,運化更為受阻,形成“惡性循環”。
外濕加上内濕,從而引發像昏昏欲睡、身體沉重、腸胃不佳、四肢沉重、皮膚瘙癢等一系列身體不适,這些都是濕氣重的表現。
所以「防濕邪」,一定是春季的養生要點。
5步教你自測體内濕氣
都說:千寒易去,一濕難除;濕性黏濁、如油入面。那麼,我們如何判斷自己是不是濕氣太重?
01 | 起床時看感覺
如果每天早晨起床都感到特别疲憊,頭腦昏沉,身體困重,同時存在眼睑腫、臉浮腫的情況,那麼可以肯定你體内有濕了。
02 | 如廁時看大便
大便溏稀,不成型,總有排不淨的感覺;或者上完廁所後,大便總是粘在馬桶上,沖不幹淨……這些都反映了體内有濕濁之氣。
03 | 洗漱時看舌苔
當早起照鏡子時發現自己舌苔厚膩;舌體胖,兩側邊緣可見齒痕,則說明濕氣已經“入駐”到我們體内。
看舌苔以清晨剛起床的更為準确。在春夏季,脾濕的人常常感覺口内粘膩,面色晦暗,發黃。
04 | 三餐時看食欲
食欲不佳,吃一點東西就感覺腹脹、不消化,吃飯過程中還有隐隐的惡心感,這是典型的脾虛濕困表現。
05 | 閑暇時看小腿
如果我們的有小腿肚子有發酸、發沉、發脹、緊繃的感覺,同樣也是體内有濕氣的典型特征。
這些濕氣信号,隻要中了其中一個,就是身體在提醒你:體内濕氣已「超标」,趕緊想辦法祛濕!
健脾養胃,化濕有招
外濕的造訪咱攔不住,我們能做的就是減少内濕,這樣才能防止日後受到内外濕氣的“夾擊”,使健康受到更大摧殘。
而内濕的産生和脾胃運化能力下降有關,不想受到濕氣困擾,我們還可選用一些藥食兩用的祛濕食材幫助我們祛濕。
#
山藥薏米
芡實赤小豆粥
食材:薏米、芡實、赤小豆各10克,山藥30克,梗米100克。
做法:薏米、芡實、赤小豆先浸泡一夜。水燒開後放入薏米、芡實、赤小豆、大米,熬煮30分鐘待到軟爛。最後加入山藥煮15分鐘即可。調味可甜可鹹。
功效:此粥可幫助脾胃運化,排出濕氣,用以緩解因即将到來的夏天而出現的些許不适。
- 健脾祛濕的藥材:白術、土茯苓、陳皮、木棉花、芡實。
- 健脾利水的食物:鲫魚、山藥、炒白扁豆。
飲食方面盡量少食過甜、肥膩、生冷的食物,多吃清淡、易消化吸收的食物,在煲湯或炒菜時可适當加一些姜、蔥、蒜、陳皮、砂仁等具有化濕作用的食材。
I 甘草醫生聲明
本文僅供學習用,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随時與我們聯系。
我們尊重原創,若您轉載本文,請注明:來源甘草學園公衆号、作者姓名。
若因版權糾紛、擅自試藥等引發問題,後果自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