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夏天,空調、WIFI、和可樂似乎都會成為不可或缺的東西。前幾天米姐喝可樂時,突然想到一個“蝌蚪啃蠟”的梗。可能有些小夥伴不太了解,讓米姐和大家簡單說明一下:
蝌蚪啃蠟是“可口可樂”進入中國時最早的“曾用名”。1928年,可口可樂在天津裝瓶生産,不知哪位高人音譯了個“蝌蚪啃蠟”的文名。1927年,上海街頭悄然增加了一種飲料——“蝌蚪啃蠟”。名字還不是這種飲料最古怪的地方。它棕褐色的液體、甜中帶苦的味道,以及打開瓶蓋後充盈的氣泡,讓不少人感覺到既好奇又有趣。古怪的味道,加上古怪的名字,這種飲料的銷售情況自然很差。
于是,在第二年,這家飲料公司公開登報,用350英鎊的獎金懸賞征求譯名。最終,身在英國的一位上海教授蔣彜擊敗了所有對手,拿走了獎金。而這家飲料公司也獲得了迄今為止被廣告界公認為翻譯得最好的品牌名——可口可樂。它不但保持了英文的音譯,還比英文更有寓意。更關鍵的一點是,無論書面還是口頭,都易于傳誦。
這就是關于可口可樂譯名的前世與今生。和可口可樂一樣,國外的品牌進入中國首先需要翻譯。而品牌譯名也分普通翻譯和文藝翻譯兩個類别。
品牌譯名
· 分類 普通翻譯可以分成下面五類
①音譯
這類是最直接的翻譯法
主要用于人名,如迪士尼(Disney),西門子(Siemens),福特(Ford)
地名比如亞馬遜(Amazon)
原創詞比如奧迪(Audi), 耐克(NIKE)
組合詞比如阿迪達斯(Adidas);
②意譯
這類是最實誠的翻譯
主要有物名比如空客(Airbus),臉書(Facebook),殼牌(Shell)
概念名比如通用(General Electric),大衆(Volkswagen)
組合名比如微軟(Microsoft),軟銀(Softbank);
③混譯
一半音譯,一半意譯
首當其沖的要屬星巴克了(Starbucks)
勉強及格的有聯合利華(Unilever)和達美航空(Delta)
還有一個是大家都很熟悉的微信(WeChat);
④随譯
不按常理出牌,劍走偏鋒
比如彙豐(HSBC),花旗(Citi),輝瑞(Pfizer),大通(Chase),國泰(Cathay)及太古集團(Swire);
⑤不譯
無招勝有招,就這麼任性
IBM,BBC,3M,AMD,BCG,KKR。
看完普通翻譯的五種類别是不是有種音音意意分不清的感覺?沒關系,接下來一起領略文藝翻譯…
文藝翻譯要求音意一體,神形兼備。
所謂文藝翻譯就是讓人一目了然這個品牌是做什麼,不僅有情懷,還有格調。顯得很高級,翻譯要求也比較高,所以一般也隻有國際大公司才能做到。
典型的例子有:谷歌(Google),思科(Cisco),領英(LinkedIn),必應(Bing)這種科技精英
零售巨頭:優衣庫(Uniqlo),家樂福(Carrefour),百安居(B&Q)
以及賽百味(Subway)和保時捷(Porsche)。
其實品牌譯名對譯者的要求可謂非常之高。既要有紮實的語言功底和厚重的文字儲備,又要精通兩國文化,才能把表詞達意和傳遞氣質玩得爐火純青。大家有什麼印象深刻的品牌譯名或是對一些品牌譯名的見解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