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數據結構與算法的基礎?摘要堆可以分為大頂堆和小頂堆,是根據節點與子節點的比較來界定文章中可以使用數組來存放元素,并處理節點與子節點的比較和交換,就是利用了二叉樹的基礎性質,看完文章相當于再次溫習了二叉樹的基礎性質,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于學習數據結構與算法的基礎?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學習數據結構與算法的基礎
摘要
堆可以分為大頂堆和小頂堆,是根據節點與子節點的比較來界定。文章中可以使用數組來存放元素,并處理節點與子節點的比較和交換,就是利用了二叉樹的基礎性質,看完文章相當于再次溫習了二叉樹的基礎性質。
堆可以分為大頂堆和小頂堆,大頂堆的定義就是每個節點的值都大于或等于其左右子節點的值。小頂堆和大頂堆相反,即每個節點的值都小于或等于其左右子節點的值。接下來的說明以大頂堆為例。
根據大頂堆的定義可以梳理出這幾點特性:
- 根節點的值是最大的
- 節點的左右子節點沒有左子節點值必須小于右子節點值,反之也是沒有限制
- 節點、它的左子節點、它的右子節點這三個節點中,節點的值是最大的
接下來,咱就用數組來實現大頂堆的數據結構。為什麼要用數組而不是二叉樹來實現?帶着問題,繼續往下看,後面給出答案。
首先創建一個大頂堆的類結構,并定義數組、數量等屬性
public class BinaryHeap<E> { private E[] elements; private int size; }
假設将 elements 數組裡 index 索引中的元素放到合适的位置,這時就要考慮兩點:
- index 索引位置在葉子節點
- index 索引位置在非葉子節點
如果是情況1,那就可以不做處理,因為依據特性2來看,子節點之間沒有比較元素的要求,凡是葉子節點,都是子節點,所以葉子節點可以不用處理,等着它的父節點來主動比較。
如果是情況2,那麼就需要和它的左右子節點比較,然後和最大值的節點交換,在編寫邏輯之前,首先要确定以下幾點(假定節點的索引為 index,數組中元素的數量為 size):
- 非葉子節點的數量 half = size >> 1(half = size / 1);
- 節點的左子節點索引 leftIndex = (index << 1) 1;
- 節點的右子節點索引 rightIndex = leftIndex 1;
位運算符示例:
x << 1: x *2
x >> 1: x / 2
上面這 3 點都是二叉樹的基本特性,可以看第六期再溫習一下,下面就可以編寫防治 index 索引的節點的代碼:
private void siftDown(int index) { E element = elements[index]; int half = size >> 1; // 取出非葉子節點 // 第一個葉子結點的索引 == 非葉子節點的數量 // 必須保證 index 是非葉子節點 while (index < half) { // index 的節點有2種情況 // 1、隻有左子節點 // 2、同時有左右子節點 // 默認左子節點跟它進行比較 int childIndex = (index << 1) 1; E child = elements[childIndex]; // 右子節點 int rightIndex = childIndex 1; // 保證右子節點存在(rightIndex < size),并比較左右子節點 if (rightIndex < size && compare(elements[rightIndex], child) > 0) { child = elements[ childIndex = rightIndex]; } if (compare(child, element) < 0) break; // 将子節點存放到index位置 elements[index] = child; // 重新設置 index,繼續判斷 index = childIndex; } elements[index] = element; }
看 siftDown 方法的實現邏輯,可以發現是從 index 往下過濾,尋找合适的位置,那麼有沒有從 index 往上過濾呢?上代碼:
private void siftUp(int index) { E e = elements[index]; while (index > 0) { // 得到 index 位置節點的父節點 int pIndex = (index - 1) >> 1; E p = elements[pIndex]; // 節點小于或等于它的父節點時,結束 if (compare(e, p) <= 0) break; // 交換節點元素,父節點設置為 index 節點再進行判斷 elements[index] = p; index = pIndex; } elements[index] = e; }
(index - 1) >> 1 就是獲取父節點索引代碼,也是二叉樹的基本性質。
當解決将 index 索引節點放在合适位置的核心問題之後,就可以處理後面這幾個需求了。
比如,當需要批量添加元素,即直接将一個數組處理成大頂堆時(假設元素已經放入 elements 中 ):
// 批量建堆 private void heapify() { // 自下而上的下濾,隻需要處理非葉子節點即可 for (int i = (size >> 1) - 1; i >= 0; i--) { siftDown(i); } }
如果使用 siftUp 函數來實現批量建堆,就需要從頭遍曆到最後的位置:
// 批量建堆 private void heapify() { // 自上而下的上濾 for (int i = 0; i < size; i ) { siftUp(i); } }
總結:
,
- 大頂堆就是每個節點都大于它的左右子節點,小頂堆剛相反;
- 非葉子節點的數量 half = size >> 1(half = size / 1);
- siftDown 來批量建堆時,可以減少一半的遍曆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