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生于803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是宰相杜佑之孫,杜從郁之子。杜牧26歲中進士,授弘文館校書郎,後赴江西觀察使幕,轉淮南節度使幕,又入觀察使幕,理人國史館修撰,膳部、比部、司勳員外郎,黃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職。杜牧的詩歌以七言絕句著稱,内容以詠史抒懷為主,其詩英發俊爽,多切經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頗高。杜牧人稱“小杜”,以别于“大杜”杜甫,與李商隐并稱“小李杜”。
杜牧才華出衆,風流倜傥,有時不拘小節,受到政治排擠,遷官外放。833年春,杜牧由宣州赴揚州,“予過金陵”後作詩“若到上元懷古去,謝安墳下與沉吟”,表留念之情;848年,杜牧“戊辰年向金陵過”。
杜牧是在失落的背景下來到古都南京的,當時的秦淮河兩岸是達官貴人們享樂遊宴、奢靡生活的場所。杜牧夜泊于此,眼見燈紅酒綠,耳聞淫歌豔曲,觸景生情,感慨萬千寫下了這首著名的《泊秦淮》: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杜牧對當時百孔千瘡的唐王朝表示憂慮,他看到的不隻是眼前的歌舞升平,更看到統治集團的腐朽昏庸,看到藩鎮的擁兵自固,看到邊患的頻繁,深感社會危機四伏,為唐王朝前景擔憂。這種憂時傷世的思想,促使他寫下了許多具有現實意義的詩篇。《泊秦淮》這首詩把對秦淮美景的抒寫與對時局的深沉感慨結合了起來,借煙月迷茫的秦淮之景,感歎前朝亡國之音,借此對晚唐社會上的腐敗奢侈、醉生夢死的奢靡之風予以諷刺,提醒統治者莫忘前車之鑒。
杜牧還寫過一首《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由于作者沒有明确具體位置,以至安徽貴池、山西汾陽、湖北麻城等地各執一詞,紛争“杏花村”。其實,《清明》與《泊秦淮》、《江南春》詩意相承,後兩首是對《清明》的延伸與注釋,而距夫子廟不遠的門西酒家杏花村,毗連李白等人常飲酒的鳳凰台,因此,《清明》詩中的杏花村,當在南京!
唐朝的滅亡,并沒有毀滅夫子廟的繁華,但後朝的統治者并沒有真正總結前朝興衰的原因。
本文摘自陳甯駿、欣辰編著《解讀夫子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