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對貓頭鷹情有獨鐘。記得小時候,和大院裡的孩子們天天去守着一顆老樹,盯着樹洞直到眼發酸,最終,幾個新孵出的貓頭鷹小毛絨球探出頭,大家一派歡天喜地。
貓頭鷹有200多“款”——除了南極洲外遍布全球:從最小的姬鸮(和麻雀差不多),到最大的雕鸮(身高75,翼展1米8,幹翻老鷹的水平),體型差距能有100倍。
這幾年,随着人類活動減少,城市公園裡,又能看見貓頭鷹了。
我們身邊常見的貓頭鷹大多數都是夜間或黎明/黃昏時活動,喜歡白天藏在窩裡睡大覺,因此,主宰黑夜的它們難得一見,獨特的叫聲到是傳的很遠。聽其聲,覓其蹤吧。
和雄性妖豔的鴛鴦、孔雀等鳥類相比,我們無法分辨出貓頭鷹的公母,長得都一樣,雌性的個子會更大一點。無論什麼樣的貓頭鷹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征——凝視着你的大眼睛,透露出超然的智慧。
嗯?我是智慧的化身?
一切都要從眼睛說起我們的許多判斷都是基于外表的,“這人長得,看着聰明”,人與智慧的聯系肯定和外貌有關,尤其是眼睛,動物也一樣。
說貓頭鷹目光如炬,沒人會反對。但,貓頭鷹沒有周邊視覺,它們的眼睛固定在眼窩裡,所以必須移動頭部才能看到周圍的環境。
通常,視角範圍越大,越有助于躲避敵人/發現獵物。為此,貓頭鷹進化出了能将脖子轉動270度的能力,這給我們留下了一種沒有什麼能逃過它注意的印象。
我們人類頭部和頸部的突然運動會威脅生命,但貓頭鷹卻不會,它們是如何做到的?
宵小鼠輩
說白了,有兩點。一,頸部走血管的骨頭裡面空間大,有緩沖;二,頭部屯的血足,轉來轉去不會眼前發黑(人的動脈分支時往往變得越來越小,而貓頭鷹頭部的血管變得越來越大,從而形成血庫)。
這造就了貓頭鷹在古希臘的崇高地位:智慧女神雅典娜,經常被描繪成要麼抱着一隻貓頭鷹,要麼讓一隻貓頭鷹坐在她的盲區,這樣她就能看到全部真相。
270°監控攝像頭
地地道道的暗夜魔王智慧的代表,肯定不能在戰鬥隻用蠻力。作為猛禽,貓頭鷹的捕獵異常輕松,它們被比作“暗夜魔王”不是沒有道理的。
如果說貓頭鷹出色的夜視能力、敏銳的聽力和鋒利的爪子還不夠“魔”的話,它們還進化出另一種能力,能讓獵物被恐懼感一下攥住心髒——無聲飛行。
絕大多數鳥類的飛行羽毛有直邊,在空中飛行時會發出聲音;而貓頭鷹則不然,它們的飛行羽毛有梳子狀的邊緣,相互交錯,幾乎完全消除振翅的響動。
作為頂級捕食者,它不會容忍其領地内的其他猛禽
這種進化的收益很明顯——當貓頭鷹從天而降撲向獵物,比如老鼠,往往會被毫無征兆的死神吓得呆站不動......貓頭鷹的捕獵成功率在80%左右,而某些地區的雕鸮,在全年捕獵的記錄中,更是超過了85%,這是會羨慕死其他猛禽的極高效率。
“魔”的代價萬事皆有利弊,貓頭鷹無聲飛行的羽毛不防水。夜間降雨意味着餓肚子,而長時間的降雨,對它們來說是災難。
......
這種被雨淋濕後傻呆呆的樣子,讓人懷疑貓頭鷹是否真的有那麼聰明。
我們人類可以做套題測測智商,而動物專家們也給鳥類出了一套測驗題,以測試其認知能力(這些測試有值得懷疑的地方,因為它把拟人假設疊加到了其他生物的行為上)。
智慧,深不可測撇開有待商榷的部分不談,測試一直顯示鹦鹉,以及鴉科的成員是最聰明的。而貓頭鷹甚至不在聰明鳥類排行榜上。
一些訓鳥人也不覺得貓頭鷹聰明,你瞧,鹦鹉可以學人說話,喜鵲烏鴉可以幫忙撿回東西,而想要訓練貓頭鷹做一些最基本的任務都沒戲——貓頭鷹隻是坐在那裡,對訓練員越來越瘋狂地哄騙無動于衷。
所有人類認為聰明的鳥,都是群居、社交性的,因此上,“會來事兒”。而貓頭鷹喜歡獨處,求偶期之外,很少互相交流,它們的智慧全都用在視覺、聽覺和捕獵技巧上了。
寫在最後知識不值錢,小聰明誰都有,然而智慧就是一種境界了。
想起英國詩人的名句“Knowledge comes, but wisdom lingers”——知識如流,唯智慧長存。
貓頭鷹滿足于自己的特立獨行,而對于那些想要改變自己的人類,貓頭鷹不會麻煩自己去迎合,也許這才是智慧的真正标志。
貓子感謝你的關注(¬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