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司母戊鼎,應該是無人不知的,很多人也早知道了他改名為“後母戊鼎”了。鼎是古代重要的禮器,象征了王權。圓型鼎比較常見,方型鼎是十分稀有的。而司母戊鼎是目前為止出土最大、最重的一件,真正的國之重器。根據已有的發掘,考古人員曾得出一個規律:商朝的方鼎大多成對出現,這可能是當時的習慣。比如商王武丁的王後婦好墓發現的方鼎就是一對,殷墟侯家莊出土的方鼎也是成雙的(鹿鼎、牛鼎),所以,司母戊鼎最初很可能也是成對入土的。
- 後母戊鼎·商朝,現收藏在中國國家博物館
鼎高133厘米、口長110厘米、口寬79厘米,重832.84千克
(為方便将事情叙述清楚,本文在描述時統一稱呼為“司母戊鼎”)
司母戊鼎第一次被發現是在1939年,由河南武官村的幾個村民發現,鼎很快就又被埋入土中了。直到1946年考古學家來到這裡,司母戊鼎才得以真正的重見天日。此時距離司母戊鼎第一次被發現的時間已經過去了10幾年,但是民間挖寶活動很猖獗,司母戊鼎的最初發現地早就被破壞了。所以,遺址中到底有沒有另外一隻鼎也就不得而知了。“司母戊鼎”這個名字也是在1946年定下的,此後一直沿用。直到2011年,中國國家博物館新館開館,很多人發現“司母戊鼎”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件一模一樣的“後母戊鼎”,實際上就是同一件方鼎……問題來了,司母戊鼎為何改名?“司母戊鼎”這個名字又是怎麼來的?
文物的定名規則:“自名”優先司母戊,後母戊,還是戊鼎?
文物的取名是有一定的規則的,其中“自名”優先,也就是說若文物上有相關信息,那就要以“印”在文物上的文字來定名。司母戊鼎就是因為在鼎身上發現了“司(後)母戊”這3個字才定名為“司母戊鼎”的。“司”通“祀”,“戊”是廟号,按照“司母戊”理解是通的,即“祭祀母親戊”。
“司”與“後”經常混着用
羅振玉也曾認為:“商稱年曰祀又曰司也,司即祠字。”所以,最初定名為“司母戊鼎”并非草率之舉。隻是後來在安陽小屯村的婦好墓發現了類似的方鼎,經過細緻的研究後認為若作“後母戊鼎”似乎更說得通。首先需要了解的是在甲骨文、金文中“司”與“後”互為鏡面字,而古人經常會反着寫字。而對于為什麼“後母戊”更合理,前前後後我看過有3個版本了:
婦好墓發現的“後母辛鼎”
- 版本1:
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内說明:因器内鑄有銘文“後母戊”而得名,“後母戊”是某商王母親的廟号。這麼說好像跟沒解釋一樣,依舊不懂為什麼改名。這也就不能怪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的網友不理解、不贊成改名了。
- 版本2:
“後”并非指王後,周代才有了“王後”的意思。在商代“後”意為“王”或“先王”,指代商王或前一輩的商王,因此,“後母戊鼎”直譯為商王母親戊的鼎。(這個版本是我2018年在某篇論文上看來的,具體哪篇不記得了)這個版本的解釋與博物館内的說明應該是一緻的。
- 版本3:
依據商王的世系,作“後母戊”解釋更說得通。“後”即“姤”,表示君主的配偶,銘文記載的就是商王配偶的廟号。
還有一個更加颠覆的版本,有學者認為鼎内實際上是兩個字,“母”是女部,是偏旁,所以“司母戊”應該為“姤戊”,代表商王配偶的尊稱。按照這種解釋,這件大方鼎應該叫“戊鼎”。
個人覺得版本3比較有說服力,版本4和版本3不沖突。即銘文為“後母戊”3個字,“後母”理解為“姤”,表示君主的配偶,不過這也是有點望文生義了。不過,明顯地争議仍在,那麼,是不是保持原名就好。其實名字存在争議的文物何止“司母戊鼎”,如果不是有了闆上釘釘的鐵證,一般來說都是能不改就不改。
名字有争議的還有這3件國寶- “銅奔馬”乎?“馬踏飛燕”乎?
銅奔馬是它的官方名,這個名字其實也算是寫實了,尤其是“奔”字,很有氣勢,不過這顯然不是設計者想表達的,馬蹄下的鳥完全被忽略了。隻有名字中包含了這隻鳥,這件器物的表達才是完整的。不過,馬蹄下的鳥究竟是什麼鳥呢?
除了大家熟知的燕子說,有學者依據馬王堆帛書《相馬經》:“古人評判好馬,一等逮鹿,二等逮麋,三等襲烏。”推測馬蹄下的應該是烏鴉。
此外,有學者認為它的形态是隼,也就是獵鷹。這件銅奔馬的出土地是甘肅武威,而對于北方遊牧民族來說馴化獵隼、遊隼等是非常普遍的現象。一匹好馬馳騁的地方也該是廣闊的草原,所以,叫“馬踏飛隼”更科學,我個人也比較傾向這一觀點。
- “小口尖底瓶”還是“酉瓶”?
《中國古代文化常識》内頁
“小口尖底瓶”屬于新石器時期的仰韶文化彩陶,因其尖尖的底而得名,這也是一種文物的定名規則。對于器物上沒有銘文的,可以根據它的造型來定名,比如“擊鼓說唱俑”、“四羊方尊”,“銅奔馬”也是根據這一文物定名規則,需要達到“見其名,如見其物”的效果。
酉字
小口尖底瓶在最初被認為是汲水器,認為其符合重力原理,在河水中取水時水滿而瓶立,實際上經過實驗發現,隻有部分尖底瓶能達到這個效果。有考古專家認為這個陶瓶應該被定名為“酉瓶”,“酉”才是它的造型。因為,小口尖底瓶的器型幾乎與甲骨文的“酉”字是一緻的。并且這樣一件造型别緻的陶器,不應該是水器,而是酒禮器。
埃及的Rekhmire墓中壁畫上的酒禮器
- 該稱呼馬王堆1号墓墓主為“辛追夫人”還是“避夫人”?
馬王堆“辛追”夫人這是大家熟悉的稱呼,不過,複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指出老太太的名字被誤讀了,這篇文字被刊登在《三聯生活周刊》上,一時間引起廣泛熱議。馬王堆一号墓墓主之所以被稱為“辛追夫人”是因為在墓中發現的一枚疑似印章的文物上有“妾辛追”3個字,現在就是有學者質疑“辛追”2字實為1個字,即“避”字,老太太應該名“避夫人”。根據這個線索我去查閱了西漢的私印,一般來說,印文若為3字,印章布局如下:
即要麼左邊2個字,右邊1個字;要麼左邊1個字,右邊2個字。并沒有發現像馬王堆這樣3字并列的印文。而兩個字的私印其印文如圖。
不過,這到底是不是一件私印也是存疑的。有人認為這根本不是一枚印章,而是一件裝飾品。不過,像前面所說的後母戊鼎、銅奔馬、小口尖底瓶一樣,誰也難以給出完全令人信服的論據。所以,學者李維明曾說:從司母戊鼎到後母戊鼎是改名,而不是正名!在沒有确鑿證據支撐的情況下,還是别輕易改名。
(文:阿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