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語釋義是小學階段語文常考常錯題型,好多小朋友碰到詞語釋義題就會很頭痛,什麼近義詞、反義詞、組詞......簡直頭大!今天佩哥教你幾種簡單的詞語釋義方法,今後碰到類似題目就知道怎麼答題啦!建議家長朋友們也學習起來,方便輔導孩子學習。
問題一:理解詞語-什麼是理解詞語?
理解詞語絕非單純記住詞典上對詞語的解釋,而是包括以下兩個要求:
1:聯系上下文理解詞語的基本意思
2:聯系上下文,了解關鍵詞在表達情意上的作用。
閱讀理解題詞語釋義小妙招:
步驟:一找二讀三體會,先給詞語定位,從文中找出詞語的位置,然後讀含有這個詞語的句子或者段落,最後聯系課文内容進行體會這個詞語的意思。
問題二:如何理解文章中有關詞語的意思呢?
有效的方法就是借助語境,聯系上下文理解詞語。在具體解釋詞語時,做題遇到不理解的詞語,根據詞語的不同特點常用以下幾種方法:
常用的方法:
①如果是獨立的詞語,最好的方法是分解法,把詞先拆開,再把意思合起來理解。
②如果是一個句子中的詞語,應該遵循“詞不離句"的原則,聯系上下文理解詞語的正确解釋。
③找它的近義詞和反義詞,通過近義詞和反義詞理解它的大概意思。
常見考試題型:
1、聯系上下文解釋詞語的意思。
2、根據意思從文中找出對應的詞語。
3、體會加點詞語在文章中的意思以及表達的作用。
4、文中帶點的詞語能否去掉?為什麼?
5、體會帶點詞語所表達的感情。
下面咱們詳細說一說幾種簡單的解釋詞語方法:
一:近義詞替換法-就是找出要解釋詞語的近義詞來代替它從而幫助理解。
注意:
這種方法是借意思相同或相近的詞語來解釋詞語。如果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語句的基本意思不變,那麼就說明這個替換的詞語與原詞的意思相同或相近。
如"竺爺爺頃刻間像年輕了幾十歲,立即興沖沖地快步走到前院。”理解“頃刻間“換成一個與它意思相同或相近的詞語,如“突然間"一轉眼“、"轉瞬間“,詞語的意思就出來了。
二:反義詞替換法
即找出所要解釋的詞語的反義詞,在前面加上否定詞“不”,或者“沒有”
例:大家一籌莫展,陷于絕望。(《用冰取火》) 絕望:沒有希望。
驚慌的人們擠來擠去,碰倒了堆放的雜物,撞上了停放的自行車,卻找不到出去的大門。(《江凡》)驚慌:不鎮靜。(不冷靜、不鎮定)
再如:“它聽到老鼠的一點響動,又是多麼盡職。。。。。。”
要理解“盡職“一詞,隻要先找出它的反義詞"失職",然後在"失職"前面加上否定詞“不“就能知道“盡職“是"不失職"的意思。
三:分析綜合法
即先把詞語中的關鍵字或詞拆開,分别注解,然後再綜合起來确定整個詞語的意義。
例:清清的泉水從井底涓涓冒出,人們歡呼着、雀躍着,争先恐後地捧起井水喝。(《吃水不忘挖井人》) ------争:争取 先:優先 恐:害怕 後:落後 那麼争先恐後是什麼意思呢?
争先恐後:争取優先,害怕落後。
分析綜合法也稱為字義相加法即先把構成詞語的關鍵字或詞拆開,分别注解,然後再綜合起來确定整個詞語的意義,也叫拆分法。
如:"勤儉“就是勤勞節儉
“疲勞"就是疲乏勞累
再如:《滴水穿石的啟示》中的"自勉"一詞,"自"是自己,
“勉“就是勉勵,二者合起來是“自己勉勵自己"。
例:相傳在遙遠的古代,水神共工與火神祝融打仗。共工失敗了,他惱羞成怒,一氣之下,撞到了不周山。(《女娲補天》)
惱:氣惱。羞:羞愧。怒:惱怒,發怒。 惱羞成怒:因氣惱和羞愧而發怒。
四:聯系語境法
即聯系上下文,分析詞語所處的語言環境,理解詞語在文中的意思。
例:烏罕娜把達麗瑪送到家門前,扭身走了。達麗瑪摸着自己幹幹的衣服,望着老師細雨中朦胧的
背影。(《春天的雨點》) 朦胧:模糊,看不清楚。
例如:語境練習法是指聯系上下文,結合特定的語言環境來解釋詞義,也叫聯系上下文法。
如:《佳花雨》"整個村子就浸在桂花的香味裡了“中一個“浸“字,原來指泡在液體裡,聯系課文才知道,桂花的香氣濃郁,向四周彌漫,村子就像泡在桂花的香氣裡似的。這才是“浸“的真正意思。
再如:“地下"一詞人們都知道它的含義,但在“地下革命黨“中,“地下“則指隐藏自己的真實身份,不被
敵人發覺。
典型舉例:“意思”詞語的用法
1,心意,情意。2,情趣,趣味。3.意見,想法。4.含義,用意。5.征兆,迹象。
(1)養花真有意思。情趣,趣味
(2)眼看天變了,有點要下雨的意思。征兆,迹象
(3)大家的意思是去遊泳。意見,想法
(4)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含義,用意
(5)這點東西送給您,小意思,别客氣!心意,情意
關注我,共同交流學習小學語文知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