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蘇東坡如是說:“吾昔有見于中,口未能言。今見《莊子》,得吾心矣。”
隻有讀了莊子的文章,才知道如何為人處事。蘇東坡的評價,正所謂“英雄惜英雄”。
莊子涉獵的方面很多,單純從情感方面來說,不難發現,做人要灑脫,聚散随緣,生死看淡。既要珍惜緣分,也不要被“外物”幹擾。
人生一路走來,遇到的人不少,結交的人也有一些。但是後來,有的朋友變成路人,有的朋友反目成仇,有的朋友再也不見,令人心酸。
有道是,此一時,彼一時。沒有人可以停在過去,也沒有人為你停留。
02
第一,真正的朋友,本來就很少。
莊子生于戰國時期,博學多才,遊曆過很多的國家。
楚威王慕名找到他,讓使者帶着禮物去拜訪,希望他出任相國的一職。
莊子知道來意後,說:“你趕快給我走開,不要侮辱我。我甯願像烏龜一樣在泥塘裡自尋快樂,也不受一國君的約束......”
因為拒絕擔任任何官職,因此莊子成為了隐者,以書為伴,生活純粹而簡單。
魏國的大臣惠子,和莊子交往頻繁,可以稱之為好友。但仍舊有很多“不和”的時候。
比方說,他們在濠梁觀魚時,互相争論。
惠子說:“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莊子說:“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
有句話說得好:“三觀不同,不必強融。”
每個人都有個性,都有人生方向。如果強行和誰同行,那就會迷失自己。作為一個專注讀書的人,如果分出很大一部分精力去管理天下,就會被天下幹擾,無法做“天下的旁觀者”。
人到了一定年紀,職場上,有很多同事,但是不能算是朋友,大家為了工資和地位而來;人在飯局,會認識很多人,但是放下酒杯,就各自安好;城裡的人很多,但是真誠對你笑的人很少。
更多的時候,朋友多了,反而會讓你應酬太多,煩惱不斷。
社交是不可避免的,但是真正的朋友,卻很難遇到。畢竟,沒有誰,可以走進“心坎”,隻是遊離在利益和地位之間;在某些階段,彼此需要一份感情,或同病相憐,或協作做事。
03
第二,利益之交,其實是可有可無的。
惠子在梁國做宰相的時候,莊子去拜訪他,有人造謠,說莊子是來取代他的。惠子慌了,莊子因此躲起來了。
莊子一生淡泊名利,因此生活很窮。有一次,家裡缺糧食,就去找監河侯借。監河侯說:“等我收租了,再借三百金給你。”一個“等”字,把關系撇清了。
三國文學家嵇康說過:“交不為利,仕不謀祿。”
廣交朋友,本意不是為了利益,也不能為了位置。這是理想的交友狀态,大部分的人,是做不到如此高尚的。
我們很讨厭“披着羊皮的狼”,覺得狼太狡猾了,居然會僞裝術。可是,朋友交往的時候,我們也會看到僞裝成朋友的人,他們對你笑,說很多虛僞的話,以此來讨好你。在他們需要利益的時候,就會露出真實的目的。
比方說,你在某單位工作,有朋友提着禮物上門。當時,兩個人談笑風生。過了一陣子,朋友就會開口,讓你在單位上,幫他找一份差事。你覺得很為難,家裡的禮物,也變成了燙手的山芋。
當我們看透了朋友交往的本質,就會厭惡社交,從而疏遠朋友。
04
第三,生死之交,也敵不過歲月的無情。
惠子過世之後,莊子路過他的墓地。
他忽然覺得,自己失去了最好的朋友,非常難受,說:“自從先生去世,我沒有對手了,我沒有談論的對象了。”
原來,真正的朋友,不會談利益,隻是互相較勁,彼此成就。俗話說:“忠言逆耳利于行。”狠心的批評,拒絕幫助,戳中你的痛處,這樣的做法,會讓人很不理解,但是回頭一看,這就是幫助。
有句這樣的話:“很多情感,得不到的時候,拼命去得到;得到了,又不懂得珍惜;失去了,又想着要找回來。”
當我們領悟什麼是真心朋友的時候,也許這份友情,已經不存在了。畢竟,歲月催人老,誰都無法避免生老病死。
朋友漸行漸遠,一方面是人生的歸途不同,各奔東西;一方面是生死兩茫茫,無計可施。
05
第四,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莊子寫過兩條被困的魚。它們賴以栖息的水塘幹涸了,隻能互相依偎,吐着唾沫來保持濕潤。最後,它們感悟到,不如各自回到江湖裡,忘了才好。
“有些人,走着走着就散了;有些情,走着走着就忘了”,生活就是如此無奈,沒有人可以保證友情是永恒的,也沒有人,為了維系友情,連自己的人生也不要了。
如果你固執地追随某個朋友,反而會讓朋友厭惡。畢竟,你隻是一廂情願而已。誰都不是誰的寄生蟲,人都是靠自己的。
有很多的情感,挂在嘴邊,不如放在心上;常常小聚,不如各自安好。
我們都是為了生活而奔波的人,走南闖北。兒時的玩伴、少年時的同學,因為成長而忘記;工作中認識的人,因為離開單位而疏遠;社會上的人,因為不能一起獲利而不再交往。
忘了朋友,不是徹底不記得了,而是“分明記得,卻不再去想”。
06
總會懂得,隻有自己變好,才是真正的“天長地久”。
真正的朋友,也自會送你一程,到了某個路口,揮手道别,說:“往前走,别回頭。”
後來的我們,路在腳下,情在心中。
願你我,珍惜遇見,不負不欠。
作者:布衣粗食。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于網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