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載幾代人的童年回憶?口述人簡介:74歲的柴松濱從小就居住在南崗區比樂街,後來那個大院拆遷,老人在這條街上的另一頭住了下來老人說,這條街承載着他兒時與外國小夥伴們的快樂時光,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承載幾代人的童年回憶?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承載幾代人的童年回憶
口述人簡介:74歲的柴松濱從小就居住在南崗區比樂街,後來那個大院拆遷,老人在這條街上的另一頭住了下來。老人說,這條街承載着他兒時與外國小夥伴們的快樂時光。
比樂街113号大院像個“國際社會”
我是1942年生人,八九歲開始有了“記憶”,記住了從那時往後的一些人和事,至今不忘。
那時我家住在比樂街113号的大院,院裡是個小白樓,聽長輩們說,這大院之前是很有錢的老馬家蓋的,到我記事時,這個院裡已住了16戶人家,院門前還有個木闆房,像是收發室。每家都有一個用木栅欄圍起的小花園,各家種着果樹。
16戶人家除中國人外,還有俄羅斯人、日本人、土耳其人、猶太人和波蘭人,6個國家的大人小孩子聚在一個大院裡,整天出出進進,像個“國際社會”,但“國際關系”并不複雜,雖然院裡的每家每戶都有着不同的社會身份,可一回到大院就都過着平凡的日子,今天你送我黃油、面包,明天我包了餃子送過去,印象最深的是土耳其人家養奶牛,每天清晨推個裝牛奶的車,在院裡賣牛奶,孩子們最願這個時候跑出來,借打奶的機會在院裡玩上一陣兒。
我當時還觀察出一件事:外國家長很把小孩當回事,我到他們家玩,大人就把我當成客人一樣,跟我打招呼,請我坐,給我吃糖果,還會跟我很正式地聊個三四分鐘,之後就走開,不打擾我跟他們的孩子玩。
可是我們中國家長,卻從不把小孩放在眼裡,有小夥伴跟我回家玩,我的家長仍忙着自己的事情,誰來誰走、誰叫啥名,根本不理睬。
與“老巴奪”的俄羅斯經理做鄰居
1952年4月,哈爾濱市政府将老巴奪父子煙草公司有償收為國有,定名為“國營哈爾濱制煙廠”,是中國第一家卷煙廠。一些在“老巴奪”工作的外國人大多居住在南崗區。比樂街107号大院住着的一家俄羅斯人,聽說男主人是“老巴奪”的經理。107号院和113号院挨得近,大家就都成了鄰居。
這名經理家的男孩子叫尤拉,女孩叫列娜,跟我差不多大,雖然他們在俄羅斯人辦的學校上學,我在中國學校念書,但并不妨礙我們交流,放學後經常在一起玩。
現在的兒童公園那時叫鐵路公園,公園裡遍布着櫻桃樹、核桃樹、臭李子樹等,公園沿馬家溝河一側用鐵絲網攔着,我們經常鑽鐵絲網進入公園,偷摘果子吃。
當時的秋林公司裡有面哈哈鏡,我們經常跑進去照哈哈境玩,公司門口一位迎賓的老人嫌我們搗亂,一見我們來就往外攆。
過去的屯子和荒地變成小區、開發區
有一次,我要買兩個本子和一支筆,父親給了我2分錢,可一出門我就把錢弄丢了。丢了錢怕被父親打,不敢回家。天黑了,小夥伴們都各回各家了,尤拉和列娜看見我還站在院子裡不走,就過來問我,我說了原因,他們跑回自己家,拿來兩個本子和一支筆給我。我接過本和筆轉身跑回了家。現在一說起來,當時的情形還在眼前。
上世紀50年代末,尤拉一家離開了哈爾濱,我也進入了哈三中讀書。一天早晨,我剛進學校,收發室就給了我一封信,信來自聖彼得堡一所中學,内容是希望與我相識,更多地了解中國,落款名字是位女生,但不是我小時候認識的列娜。我按地址給這位女生回了封信,介紹了當時的中國和哈爾濱,卻沒接到回信。
時光荏苒,70多歲的我經曆了哈爾濱的風風雨雨,見證了哈爾濱翻天覆地的變化,過去的屯子、荒地變成了小區、開發區,小時候覺得外國人家裡的咖啡是奢侈品,從來沒想過自己有一天能喝上,現在我不僅養成了喝咖啡的習慣,還每天早晨到工人文化宮的舞廳跳交誼舞。越來越多的哈爾濱孩子走向世界各地,他們比我小時候更幸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