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沒有教不會的學生?“您點的12英寸比薩沒有了,給您一個8英寸的、一個4英寸的吧!”,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世上沒有教不會的學生?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世上沒有教不會的學生
“您點的12英寸比薩沒有了,給您一個8英寸的、一個4英寸的吧!”
“8加4等于12。孩子們,服務員的想法對嗎?”
前不久,在江蘇省揚州市召開的“化錯教育”2019年度峰會暨全國小學數學“兩課”教學觀摩研讨會上,數學特級教師、北京第二實驗小學副校長華應龍執教的展示課,吸引了來自26個省區市的1200多位代表的目光。
“8英寸比薩和4英寸比薩加起來不等于12英寸吧?”“這怎麼看出來的?”……學生們七嘴八舌。
“大家先獨立思考,然後想辦法驗證,好不好?”華應龍引導孩子們。
一個買比薩的“錯誤”,打開了一扇神秘的數學之門,這道“門”的名字,叫作“圓面積的練習”。“華老師從一個買比薩的差錯開始,讓學生在‘錯’中明理悟道,主動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真正領略到數學的趣味和魅力。”40分鐘的展示課結束了,台下的老師們仍意猶未盡,蘇州工業園區星港學校教師金妤茜感慨道。
“錯不起的學生,對不了!”華應龍總喜歡把這句話挂在嘴上。不怕“錯誤”、把“錯誤”當成“金礦”,華應龍在業内久負盛名,他給這種教學方式取名“化錯”。“正确的可能是模仿,錯誤的往往是創造。”華應龍解釋,“化錯”,就是用所學的“正”來對“錯”加以解釋,達成“錯”與“正”的融通,體驗尋找真知的樂趣。
“1000÷20 1000÷5”,黑闆上寫着一道算式。一位學生不假思索,當即作答“1000÷(20 5)=40”。可一看答案,怎麼不對呢?華應龍微笑着示意學生坐下,說:“現在我們來欣賞……”不待他說完,就有嘴快的孩子接上:“錯得好!”
“錯得好”,好在哪裡?華應龍引導孩子們深入思考。原來,這是由乘法分配律引發的“想當然”。“喜歡思考的學生才這麼做。這個差錯,提出來一系列非常好的問題:除法到底有沒有分配律?為什麼乘法總有?”迎着華老師的目光,做錯題的孩子既感激,又格外認真。
“差錯隻與正确相差一點,再拐個彎就對了。有的人之所以成功,就是因為常常能從差錯中看到正确,尋覓到新的可能。就拿這道題來說,做對了,也許讓這個孩子滿足于停在原地。但做錯了,又弄懂為什麼,他對乘法分配律的掌握就非常深刻了。”華應龍說。
也正因為如此,孩子們在華老師的課堂上,總是不怕“出錯”。
有一次考試,時間到了,一位學生摁着試卷不讓收,幾乎哭着說:“我不能錯一道題!”面對這種情況,華應龍語重心長地循循善誘:“盡量少犯差錯,這是做人的準則;從來不犯差錯,那是天使的夢想。”
“一個人越優秀,可能犯的差錯就越多,因為他會努力嘗試更多新東西。所以,不管是對學生、對同事還是對自己,我們都應該有‘錯得好’的心态。隻有這樣,才能吃一塹、長一智,做到前事不忘,後事之師。”華應龍說。
從“化錯”始,至“化人”止。30多年來,圍繞學生“學習之錯”進行的實踐與研究,幾乎貫穿了華應龍的教育生涯。開始是“容錯”,能夠包容學生的錯誤;然後是“融錯”,融錯誤為一種教學資源;再後來是“榮錯”,鼓勵學生“犯有價值的錯誤”“數學就是遊戲,錯着錯着就對了”;最後,便是“化錯化人”,讓學生在體驗尋找真知樂趣的同時,養成積極的思維習慣、陽光的人生态度。
“當很多人視學生之錯為消極因素時,華應龍發現了其中蘊含的價值,在‘化錯’中引領學生走向享受學習的快樂之路,進而達到‘化人’境界,這是一種寶貴的創新品質。”江蘇省教育廳巡視員朱衛國評價道。中國教育報刊社人民教育家研究院院長賴配根認為,“化錯教育”涵養了孩子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從而做到學科育人。
一位老師帶出一個團隊,一個團隊影響一批老師。如今,“化錯化人”正如播撒大地的種子,正在越來越多的學校生根發芽、開花結果。且看這次峰會上:江蘇省南京市芳草園小學教師高叢林,以“無尾熊兄弟的時鐘”故事串聯起錯點和難點,激發學生積極探索的興趣;安徽省淮北市黎苑小學教師韓東,從“七十二變”的數學算式講到“三十六計”的計謀,深化了學生對運算定律的理解;北京小學大興分校教師孫貴合,帶學生們玩了一次“眼見不一定為實”,同樣的“四巧闆”拼出正方形和長方形,面積居然“不一樣”;北京第二實驗小學教師吳铎,将貿易中的統計圖搬上課堂,讓學生們結合實際情境突破思維定勢;福建省廈門市華昌小學教師李培芳,在“雞兔同籠”問題中,帶領學生洞悉策略背後的“試錯”思想,實踐華應龍提出的“化錯養正”……
“錯了,并不是最終的定論。隻要再添一點點熱情,再添一點點好奇,再添一點點信心,再堅持思考一下,也許就會點亮人生,可謂‘錯若化開,成長自來’!”華應龍說。
《 人民日報 》( 2019年07月21日 05 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