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的故鄉在今天的湖北省宜昌市秭歸縣,在秭歸,人們對屈原的緬懷之情尤甚,紀念的方式也勝過其他地方。對屈原的鄉人來說,一個端午節遠遠不夠表達人們的情懷。他們要在農曆五月初五過“頭端午”;五月十五過“大端午”;五月二十五再過“末端午”。一月之内過三次端午,讓整個五月飄滿粽子和艾葉的清香。
屈原故裡景區毗鄰三峽大壩且直線距離為600米,占地面積約500畝,高峽平湖美景盡收眼底,同時以屈原祠、江渎廟為代表的24處峽江地面文物集中搬遷于此,2006年5月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保護區主要内容包括以屈原祠為主的屈原紀念景區,以新灘古民居、峽江石刻、峽江古橋等為重點的三峽古民居區,以及屈原文化藝術中心、濱水景觀帶等景點。
屈原故裡景區開發建設是以激揚屈原文化、追溯峽江楚韻、擁覽天築情懷為主題思路,突出屈原故裡文化底蘊,增加文化内涵,把秭歸縣豐富的曆史文化、民俗文化與屈原文化資源結合起來,培育和發展具有巴風楚韻的文藝、戲曲、表演和飲食,拓展和發掘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祭祀、娛樂活動和旅遊服務項目;同時注重開發具有三峽地方特色的曆史文物、宗教文化、民居文化、茶文化等文化内涵豐富的旅遊産品。
屈原祠是該國家文物保護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屈原祠原址在秭歸歸州城東五裡的“屈原沱”處,唐代始建,元豐三年(公元1080年)更名為“清烈公祠”。1976年7月,因葛洲壩水利工程興建,遷建至歸州,更名為“屈原祠”。如今,因三峽大壩建設,新建的屈原祠位于鳳凰山的山梁上,面向東南,與三峽大壩正面相對,有山門、兩廂配房、碑廊、前殿、樂舞樓、正殿、享堂、屈原墓等建築組成。
屈原故裡景區的開發建設重在宏揚中國傳統文化,繼承與發揚屈原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與浪漫主義情懷,把屈原和秭歸豐富的文物資源、曆史文化與生态旅遊資源結合起來,打造三峽文化旅遊精品,最終打造成三峽地區文物保護的示範區、全國着名的文化旅遊區。
如今,“屈原故裡端午習俗”也已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名錄,近年來,不少遊客都向往到秭歸和屈原故鄉人一道過原汁原味的端午節,品味傳統文化的底蘊,寄托對屈原的無限情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