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物言志詩,即通過詠物抒發情志的詩。詩人詠寫對象相當廣泛,日月星辰、山河湖海、鳥獸蟲魚、花草樹木、亭台樓閣等等,皆可成為詠對象。前人多喜通過詠物抒發情志,究其原因主要有二:其一,自然中之物各具形态特征,确也有與詩人情志暗合之處,也必能觸動詩人情志抒發,因此産生詩作;其二,各朝代多興文字獄,若直言而言之不慎、不合時宜,終會招來殺身之禍,因此往往采用托物言志,婉曲其中以避禍。那麼如何寫好詠物言志詩,從前人詩作中,我們也可以窺得一二,下面試述之。
1.輕描形狀,重取神情。
詠物詩,有的人可能會認為,既是詠物詩,就應以描摹物之形态、色澤、氣味等為主為進行歌詠。其實不然,對于詠物詩而言,應輕描其形即可,重在取神。既要似,又不能太似。正如齊白石所說的:“妙在似與不似之間,太似為媚俗,不似為欺世”。因此,在詠物詩,應以取其神為上策,不須重于形态色澤而求似,試看清鄭燮的《竹石》: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此詩寫生長于石縫之中的竹子,并沒有細緻刻畫出竹子的形态特征,而重在取其神,詠竹之勁節,表達作者不畏任何打擊的硬骨頭精神。此詩輕重拿捏得準,隻取其神為用,而不拘于寫一枝一節,可奉為詠物之法。
2.物我相通,物為我用。
詠物詩要注意物我溝通,達到物我相通,使物為我用,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物我之間注意粘連得法,最好是能做到寫物如寫人,而又不失物之特征,最為得法。如明于謙的《石灰吟》: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此詩表面上雖是寫開采、燒煉石灰之事,實則是以石灰自喻,表現詩人不怕犧牲,立志清清白白做人的高尚情操,詠石灰實是詠自己崇高的人格和品德。從石灰之中,我們處處可見到詩人的影子隐含其中,此詩句句不離石灰,又非隻寫石灰,而是句句皆是作者自況,達到物為我用,物我為一的表達效果,是為詠物成功之作。如果詠物詩隻是機械詠物,而不寄寓作者情志于其中,這樣的詠物詩就沒有什麼價值了。
3.巧用修辭,傳神見情。
詠物詩應着意将物寫活,力求形象,并賦予情感,這就非常需要使用到修辭手法了,觀前詠物詩,用得比較多的無非是比喻、拟人、反問等幾種修辭手法。如唐賀知章的《詠柳》: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縧。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此詩通篇多處運用比喻手法,柳幹喻為碧玉,柳條喻為絲縧,春風喻為剪刀,并将之拟人化,轉結處還運用設問。多處修辭手法的運用将柳樹形象生動地呈現出來,而且寫得情味十足,将其對早春的喜愛之情通過柳樹入妙地抒寫出來。
4.排除衆議,推陳出新。
我們在詠贊事物時,經常會碰到一個問題,那就是所詠之物多為前人寫過,不免有時拾人牙慧,人雲亦雲。那麼如何避免蹈襲人語呢?
(1)浸透身世之感。
每個人的遭遇不同,對事對物之看法
也就不同,如能将自己的身世之感揉合于物中,必能别具一格。如同樣詠蟬,因為遭遇、地位、身世等的不同,其筆下之蟬也有不同。駱賓王被誣入獄詠蟬,寫下了“霧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的“患難人”的心聲;李商隐仕途不得志,抒發的“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的滿腔牢騷;而虞世南身居高位,自然志得意滿,便發出了“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豪語。他們都抓住了蟬鳴高遠的特點,但因為揉進了自己的身世感受,表達自己獨特的感情,所以都不相同。
(2)排除衆人之說。
有時,我們沒有豐富的身世之感,或許說身世之感沒有多大的寫作意義,而我們要想推陳出新,那就要求我們要盡量搜集前人詩作,看看前人詠此物時是持什麼觀點、抒寫什麼情志的,我們或與之相反而述,或加深一層而寫,或換角度而入,等等。例如清鄭燮的《竹》:
一節複一節,千枝攢萬葉。
我自不開花,免撩蜂與蝶。
此詩詠竹與前人多詠其堅勁、耐寒、虛懷、高節不同,而是換了角度專寫其不開花,不招蜂引蝶之樸實,抒發自己超脫世俗、不逐浮華之情操。
5.詞為意用,講究協調。
寫詩,全篇之基調定下,遣詞造
句就得以此為準。如發強音者不可用弱詞,寫勁節者不可用媚詞,等等。例如詠梅之詩,寫其淩寒開放之堅強品質,就不能出現如“豔麗”、“粉腮”、“纖腰”等之弱詞、豔詞,不然就破壞了全詩之基調,使其神不能聚。如宋李綱的《病牛》一詩:
耕犁千畝實千箱,力盡筋疲誰複傷?
但得衆生皆得飽,不辭羸病卧殘陽。
此詩寫病牛,“力盡筋疲”、“ 羸病”、“ 卧殘陽”,字字含“病”意,哀憐之情躍然紙上。通讀全詩,未覺一字與詩之基調不諧,此當為法。
詠物之詩難寫,難在于“體物肖形,傳神寫意”、“不沾不脫,不即不離”(劉熙載《藝概》),既要切合于物,又要注重在物中表現自己的情思,不然将毫無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