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豚走起什麼意思?作者:朱美祿(貴州财經大學綠色發展研究院教授),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河豚走起什麼意思?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河豚走起什麼意思
作者:朱美祿(貴州财經大學綠色發展研究院教授)
秋冬季節,水落石出,魚類不得不蟄伏于深水區。一元複始,春江水暖,汛期如期而至,蟄伏了一冬的魚類便活躍起來,開始了新一輪洄遊。
在溯流而上的魚類中,也包括了河豚。蘇轼在《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中說:“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蒌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這首題畫詩虛實結合,有無相生,入乎畫面之内,又出乎畫面之外,無愧為名家名作。
河豚溯流而上,其出發點在哪裡呢?葉夢得在《石林詩話》中說:“河豚出于海”;陶宗儀在《南村辍耕錄》中說:“水之鹹淡相交處産河豚。”根據這兩則記載,大緻可以推斷出河豚溯流而上的出發點是江海交接處。其運行的軌迹,大緻上是“初與潮俱上,至春深,其類稍流入于江。”終點雖然不具體,但最遠可以到達長江中遊武漢地區的水域。
《詩經·采薇》中說:“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所謂“楊柳”,不是指楊與柳,而是指蒲柳。南宋周承勳說“河豚本自食楊花”,這裡的“楊花”,指的就是柳絮。柳樹性喜潮濕,根系發達,有利于水土保護,所以多種植在江河岸邊。一旦柳絮飄零,有相當一部分就落到了水面上,成了河豚的美食。不過唐人韓偓曾指出“柳絮蓋溪魚正肥”,似乎食柳絮是魚兒的普遍習性,非獨河豚為然。
那麼,河豚獨愛吃什麼呢?清人黎簡曾指出:“河豚春暖食蘆芽。”這樣看來,蘇轼的詩句“蒌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就可以理解為沼澤中長滿了蒌蒿和蘆芽,春天水漲,河豚便溯流而上覓食來了。其中一個“欲”字,就表明了河豚與蒌蒿、蘆芽之間是息息相關、密切呼應的。理想的讀者,不能輕易放過它們之間隐約而又真實的内在聯系。
這樣解釋固然有道理,但是這兩句詩還有沒有别的理解呢?宋人張耒在《明道雜志》中說:“河豚魚,水族之奇味也。”“餘時守丹陽及宣城,見土人戶食之。其烹煮亦無法,但用蒌蒿、荻筍、菘菜三物,雲最相宜。”荻與蘆同科,這裡所謂“荻筍”,指的就是蘆芽。之所以用蘆芽,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它味道鮮美。河豚本有毒,辛棄疾在《蒌蒿宜作河豚羹》一詩中說:“河豚挾鸩毒,殺人一脔足。蒌蒿或濟之,赤心置人腹。”這樣看來,烹煮河豚時放入蒌蒿,可以起到解毒作用。張耒還說“菘以滲其膏耳”,可見菘菜所起的是吸收河豚膏油的作用。憑借張耒的文字記載,便可以對蘇轼這首詩作别樣的理解。所謂“蒌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就是蒌蒿、蘆芽剛長出來的季節,吃貨們已經在等待河豚來湊成美味大餐了。從這個意義上講,蒌蒿與蘆芽便不是河豚所食的對象,而是吃貨們烹煮河豚的配料。
河豚長得呆萌,深受人們喜愛,善良的人們對于這種理解未必會認同。謂予不信,我願再舉幾個例子作為輔證。元人照鑒說:“毗陵二月柳花天,菘筍河豚已薦筵”;明人徐渭說:“白下酒家檐,河豚荻筍尖”;方于魯也說:“正值江幹春未晚,蒌蒿荻筍煮河豚。”綜合幾首詩看來,河豚都是被吃的對象,而菘菜、蒌蒿與荻筍則是固定的配菜。需要補充的是,河豚在春江水暖時溯流而上,沿江不同地區的人們食河豚的時間也不盡相同,葉夢得在《石林詩話》中說“浙人食河豚始于上元前”,柳絮飄飛時,“江西人始得食”。
蘇轼從惠崇畫上看到“蒌蒿滿地蘆芽短”,就想到“正是河豚欲上時”,其動機不言自明。那麼蘇轼有沒有食河豚的嗜好呢?張耒在《明道雜志》中說,元祐七年蘇轼守揚州,“河豚出時,每日食之”,對于河豚之毒“了無所覺,但愛其珍美而已”。陶宗儀在《南村辍耕錄》中說:“東坡先生在資善堂與人談河豚之美,雲:‘據其味,真是消得一死。’”由此可見,蘇轼也是一名不折不扣的食河豚的老饕。正因為如此,當他看到畫面上的蒌蒿、蘆芽,就打破客觀叙述的距離控制,不禁聯想到做大餐與之标配的河豚,便一點也不奇怪了。
以上分析表明,對“蒌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的理解呈現出多樣性,足見詩無達诂。其實,這首詩還有必要跳出文本外多說幾句。有道是“吃了河豚,百樣不鮮”,河豚味道至美,因而遭到人類的恣意捕殺。南宋範成大曾在《河豚歎》一詩中指出,“芟夷入薦羞,蓋欲殲種族”,對河豚的悲慘命運表達了嚴重關切,也對濫殺河豚的行徑進行了嚴厲批判。在今天,河豚業已成了瀕危物種,我們更應該嚴加保護,口下留德,确保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确保社會綠色可持續發展。隻有這樣,才能建成美麗中國!
《光明日報》( 2022年04月29日16版)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