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7日北京匡時拍賣行上拍了一幅備受矚目的畫,揚州八怪最著名人物鄭闆橋的《竹石蘭蕙圖》,經過激烈競争,最終以4600萬元的價格成交。創造了鄭闆橋至今的最高紀錄。
鄭燮 竹石蘭蕙圖 水墨紙本 立軸
這幅作品是鄭闆橋畫于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為了劉母卞太君八十大壽所畫。鄭闆橋存世作品是比較多的,而竹石蘭是他最常見也是畫得最多的題材。此幅畫尺寸縱184cm、橫93cm,如此大尺幅的力作在鄭闆橋的畫作中極為罕見。
鄭燮 竹石蘭蕙圖 落款
清朝“揚州八怪”中以鄭闆橋的事迹最被人熟知流傳也最出名,書畫詩文皆一流,恣情山水,多與文人相遊。最愛畫的題材是竹石蘭花,所畫之作凜凜有生氣,書法自創“六分半書”,被稱之為"闆橋體"。他以隸書筆法形體而摻入楷書,創造了這種介于楷隸之間,而隸書多于楷書的字體。由于隸書又稱"八分",因此鄭闆橋戲稱自己所創的這非楷非隸的書法為"六分半書"。楷隸參半,在畫史地位上和後世影響上都是首屈一指的。《中國古代書畫圖目》收錄了這幅作品。
比較有意思的是此畫的钤印。在《中國書畫家印鑒款識》中收錄的鄭闆橋的印章共計95枚。比較常見的有以下幾種。
吃飯穿衣
二十四年前舊闆橋
康熙秀才雍正舉人乾隆進士
七品官耳
鄭燮之印
這些印章在鄭闆橋的畫中中較為常見,也比較著名。而此幅《竹石蘭蕙圖》的钤印相當有趣:乾隆東村書畫史、丙辰進士。也沒有自己的姓名印。可見這幅作品不是鄭闆橋賣畫時的應酬之作,而是精心為之。
鄭燮 竹石蘭蕙圖 局部
鄭闆橋畫石頭主要從元四家的倪瓒畫法而來,以簡勁的線條勾勒出輪廓而不加渲染,又用斧劈皴法簡單的皴擦,而且“石不點苔”,與竹蘭就會相得益彰,憑添雅氣。岩石雖以簡單的幾筆皴擦出來,卻給人堅挺的感覺,“秉得堅剛性”。
鄭燮 竹石蘭蕙圖 局部
鄭闆橋所畫的竹子下蘭蕙雖然是寥寥數筆,卻獨具精神,“有數裡之香”。蘭葉的畫法是釘頭鼠尾描,在灑脫中顯得極其秀氣。以墨揮毫表現出蘭葉之妙,筆法借借草書之法,多而不亂,少而不疏,脫盡時習又秀勁絕倫。既增添了畫面之美,又增添了胸次之香,正所謂“春蘭滿徑芳”。
鄭燮 1975年 竹石圖 天津藝術館藏
鄭闆橋另有一幅《竹石圖》藏于天津藝術館,創作年代與《竹石蘭蕙圖》相差不大。但尺寸略小,也是奉贈他人的畫作。勁挺之竹立于巨石之前,岩石一如既往的簡略,竹葉濃淡幹濕很有趣味,可惜畫中無蘭花,無處聞得“鄭家香”,較之《竹石蘭蕙圖》構圖布置略顯淩亂。
鄭燮 墨筆竹石圖 故宮博物院藏
而藏于故宮博物院的《墨筆竹石圖》,縱127cm,橫57cm。此畫比《竹石蘭蕙圖》早16年,正值鄭闆橋壯年時期。鄭闆橋在揚州等候官缺,以賣畫為生,畫風多變。構圖較為險絕,多濕筆,由淡墨作折帶皴畫出,竹葉數叢皆從岩縫中斜伸出來,用淡墨簡略之筆寫就。然而因為生活的窘迫,心境的偏激,此畫較之《竹石蘭蕙圖》尚未入化界。
鄭燮 蘭竹圖 上海博物館藏
而上海博物館所藏的《蘭竹圖》,縱172cm,橫91cm,山崖掩映在蘭竹之間,靈芝點綴其間。畫面右上角有大段題跋,詩曰“高山峻壁見芝蘭,竹影遮斜幾片寒。有“各适其曳,各全其性”之句。此幅《蘭竹圖》創作時間比《竹石蘭蕙圖》晚五年,尺寸比《竹石蘭蕙圖》小很多,靈芝略顯草率,而竹葉與蘭花也都比較簡單。
鄭闆橋擅畫小畫,不擅大畫,此幅《竹石蘭蕙圖》尺寸之大較為罕見,如此巨幅作品在鄭闆橋的傳世書畫中也是難得一見的。且創作時間上為畫家高峰時期,用筆老辣多變,畫面疏朗而意境幽遠,詩書畫印四絕集于一身,可以說是鄭闆橋所有問世作品中最好的一幅。
乾隆三十年(1765年),鄭闆橋在貧困中與世長辭,葬于興化城東管阮莊,時年七十三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