衆所周知,中國文化對周邊國家影響很深。他們不僅在衣食住行上模仿我國,而且在典籍制度上,也以我國為藍本。一些沒有文字的小國,更是直接以漢字作為官方語言。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這些國家紛紛想擺脫漢字的影響,而韓國就是其中之一。在韓國境内,曾一度想徹底廢除漢字。但如今韓國人的身份證上,卻依然存在漢字。這是為何呢?爆史君就來跟大家說道說道。
朝鮮自己的文字朝鮮民族,在很長時間内,隻有自己的語言,沒有文字。大約公元3世紀左右,漢字傳入朝鮮,後來又采用漢字的音和意來記錄朝鮮語,即“吏讀文”。但在古代朝鮮,由于封建等級關系,隻有貴族階層才能學習和使用漢字,普通民衆難以接觸到。
而且“吏讀文”是用漢字來表達朝鮮語的音和意,其實并不适用朝鮮語的語音系統和語法結構,所以當時的人們迫切希望出現一種既适合朝鮮語語音系統和語法結構,又容易學會的文字。為了滿足國民的需要,朝鮮王朝第四代國王世宗安排國内的語言文字專家,考察周邊鄰國文字,創制出了由28個字母組成的朝鮮文字,即“訓民正音”。
“訓民正音”發明後,世宗國王為了推廣這一文字也是煞費苦心。不僅提倡在公文和個人書信中使用“訓民正音”,而且還将“訓民正音”作為錄用官吏的科舉考試的必考科目。除此之外,朝鮮國的錢币上也刻印了“訓民正音”,還特地為其譜寫了《龍飛禦天歌》。
盡管朝鮮島内大肆推廣新文字,但朝鮮貴族卻仍将漢字視為“正統”,對新文字的學習并不積極。而且“訓民正音”作為一種表音文字,很多内容發音相似,根本無法區分。因此在推廣的過程中困難重重。底層老百姓學習的難度也很大。
韓國為何至今在使用漢字?
日本殖民朝鮮半島期間,曾大肆封殺朝鮮語言和文字,強迫朝鮮人學習日語,改用日本姓氏。二戰後,朝鮮半島光複。但在美國的支持下,又分裂成了今天的韓國和朝鮮。為了規範文字的使用,兩國在建立政權後,都先後對文字的使用進行了改革。韓國于1948年頒布了《韓文專用法案》,禁止公開使用漢字。
但事實上,韓國境内使用漢字的習慣一直沒有停止。而最主要的問題,就是韓語中存在的内容表述不清問題。比如박준這個名字,單從韓文的角度講,很容易重名。因為韓國很多東西的發音是一樣的。但若用漢字表示,可以譯為“樸準、樸俊、樸尊、樸峻、樸駿”等。雖然發音近似,但名字卻不相同。
除了名之外,韓國人的姓也可能被混淆。如정姓可以是‘鄭’,也可以是‘丁’。유姓可以是‘劉’,也可以是‘柳’。假如老師在課堂上點名정박준,那這個同學該是鄭樸準呢?還是丁樸俊呢?如果名字近似的同學,會造成很多誤解。所以身份證上的漢字,目的就是為了更好地區分他們的名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