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貧路上一個都不能少
五十六個民族扶貧攻堅全國攝影大展
曆經8個月的作品征集和緊張的評選工作,“扶貧路上一個都不能少——五十六個民族扶貧攻堅全國攝影大展”取得了優秀的成果,看着那一張張生動、鮮活的照片,看着56個民族的同胞生活在脫貧之後的富足之中,欣喜之餘,我的思緒又回到了在民族地區的采訪中。
1994和1995兩年,為了完成《民族畫報》“貧困與希望”的專題報道,我集中采訪了6個省區的二十幾個貧困縣。所到之處,看到少數民族同胞為擺脫貧困所做出的努力,也看到了那些還沒有走出貧困的人們生活在令人痛心的赤貧之中!
2014年我又去了當年采訪過的貴州省羅甸縣董王鄉,我帶着當年拍的照片一家一家地回訪,當年最貧困的家庭幾乎都住上了新房,吃上了細糧,鄉村的面貌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這次“扶貧路上一個都不能少——五十六個民族扶貧攻堅全國攝影大展”征集到的近5萬幅照片更是全方位地展示了56個民族扶貧攻堅的成果,對于比較熟悉民族地區情況的我來說,尤其感到變化的巨大和成績的喜人。
我國的少數民族都有着自己悠久的曆史和燦爛的文化。由于曆史的原因,他們大多都生活在崇山峻嶺或荒漠之中,惡劣的自然環境造成了生活的貧困,也給扶貧工作帶來了很大的難度。所幸的是黨中央和各級政府一直以來都将少數民族的脫貧攻堅作為扶貧工作的重中之重,投入了更多的人力和物力,出台了更多的優惠政策,使得少數民族地區在短短的一二十年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感謝全國各地的攝影人,是他們用相機記錄了全國各民族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的艱巨曆程和可喜變化,用鏡頭凝固有溫度的瞬間,用影像記錄偉大時代的變遷。 (策展人:袁東平)
在線看展
漢族 農民愛上無人機 韋徐茂 攝
蒙古族 草原人家 盧慕蓉 攝
回族 在奔小康的路上(組照之一)于衛平 攝
藏族 藏寨的變遷(組照之一) 王誠 攝
維吾爾族 脫貧的葡萄甘又甜(組照之一) 黃國明 攝
苗族 大坡村的鄉村味道 魏湘陵 攝
彜族 刺繡從娃娃抓起(組照之一) 張斌 攝
壯族 漓江竹排促旅遊 嚴振甯 攝
布依族 非遺布依族刺繡(組照之一) 喬啟明 攝
朝鮮族 舞豐年 何軍 攝
滿族 紅紅火火滿家院 孫鐵石 攝
侗族 豐收的喜悅 李民 攝
瑤族 圓了高鐵夢 謝文喜 攝
白族 白族紮染(組照之一) 王蘇月 攝
土家族 直播帶貨富民 餘光龍 攝
哈尼族 守望梯田(組照之一) 周明清 攝
哈薩克族 轉場季節(組照之一) 張蘭芳 攝
傣族 幸福水(組照之一) 郭茂德 攝
黎族 載歌載舞載幸福 方堉 攝
傈僳族 牧場(組照之一) 蔡雙發 攝
佤族 摸你黑盛會 王梅芬 攝
畲族 歡樂的畲族婦女 季曉武 攝
高山族 傳統制茶助小康(組照之一)宋金鐘 攝
拉祜族 安居樂業 萬贲 攝
水族 學剪紙 譚劍英 攝
東鄉族 助力文化脫貧(組照之一)姚積和 攝
納西族 脫貧路上的笑臉(組照之一) 趙慶祖 攝
景頗族 景頗山寨變了樣(組照之一)李鵬 攝
柯爾克孜族 鄉村振興人畜旺(組照之一) 趙登文 攝
土族 土族盤繡脫貧緻富奔小康(組照之一) 李軍 攝
達斡爾族 我的手藝進國展 何軍 攝
仫佬族 依飯節 何浩 攝
羌族 旅遊助扶貧(組照之一) 葉柏 攝
布朗族 章朗老寨古樹茶(組照之一) 張永林 攝
撒拉族 青繡繡娘 李秉廷 攝
毛南族 實現脫貧(組照之一) 高東風 攝
仡佬族 嘗新節(組照之一) 鐘玉珍 攝
錫伯族 扶貧項目進國展 何軍 攝
阿昌族 緻富領路人(組照之一) 李鵬 攝
普米族 新屋有喜(組照之一) 趙劍波 攝
塔吉克族 傳統節日 盧吉勇 攝
怒族 扶貧房裡辦婚禮 曾慶菊 攝
烏孜别克族 全家福 丁玉禮 攝
俄羅斯族 簡單的快樂 柯曉青 攝
鄂溫克族 脫貧帶頭人 孫力 攝
德昂族 村民吃上了“旅遊飯”(組照之一) 李鵬 攝
保安族 保安腰刀(組照之一) 宋金鐘 攝
裕固族 醫療進牧區 成林 攝
京族 高跷捕魚 胡潔 攝
塔塔爾族 婚禮(組照之一) 吳伯宏 攝
獨龍族 幸福笑顔(組照之一) 肖茹月 攝
鄂倫春族 馬背上的民族(組照之一) 馮國斌 攝
赫哲族 好大一條魚 曹秀茹 攝
門巴族 茶葉産業緻富路 王珊 攝
珞巴族 珞巴兒女心向黨 劉海英 攝
基諾族 天上優樂(組照之一) 陳斌 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