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的日曆正式進入4月。如果把今年2月到4月連起來看,你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28天、31天、30天,這是一年中唯一連續3個月出現不同天數的時段。為什麼一年的365天沒有平均分配在每個月呢?
中科院國家授時中心副主任李孝輝告訴記者,古往今來世界上出現過無數種曆法,但主要的參考不外乎地球自轉、地球繞太陽公轉和月亮繞地球公轉3種周期。
“由于這3個周期之間不是整數倍關系,曆法制定者協調這3種周期時采用的方法和手段的不同,就産生了不同的曆法。”李孝輝說。 陽曆以公轉周期确定一年長度,其後再确定月的長度,所以造成了陽曆月份中有28天、29天、30天、31天4種情況,而且大月和小月出現的次序有些無序。但這口“鍋”并不完全是天文學家的,反而要由古代的西方政治家來背。
公轉與自轉示意圖 海報制作:劉潇
公元前45年,古羅馬統治者凱撒采納了古埃及天文學家對時間進行測量後的結果,确定一年為365.25天。據此,當時制定曆法的基本思路是将其分為兩種長度:一是小于回歸年的365日,稱為平年,一是大于回歸年的366日,稱為閏年。這樣四年一閏地執行下來,一年的平均長度等于365.25日。
接下來每個月具體的天數怎麼分?本來的規則比較“簡單”,凱撒的生日在7月,就把奇數月定為大月,每月31天,一共186天;除2月以外的偶數月則為小月,每月30天,一共150天;2月情況比較特殊,由于3月是羅馬人傳統新一年的開始,“歲末年終”的2月受到影響,閏年時為30天,平年時減掉一天。據此,一年的365天或366天就此分配完畢。
凱撒去世後,屋大維接續了統治。可他也想把自己出生的8月改成為大月,曆法的制定者隻能迫于壓力,把8月改為大月,又把其後的偶數月一并改成大月、奇數月則相應變成小月。這樣多出來的一天從哪裡來?自然還得從“倒黴”的2月中抽取。
如此一來,每年的大月為1、3、5、7、8、10、12月共217天,小月為4、6、9、11月共120天,2月為平年28天、閏年29天。由于屋大維加冕了“奧古斯都”的頭銜,這樣的曆法被後世稱為奧古斯都曆。
經過兩位曆史名人“随心所欲”的一頓操作,才有了目前天數既不平均又不一緻的12個月。李孝輝表示,雖說奧古斯都曆搞亂了大小月次序,但協調了地球的自轉和公轉周期,用起來還算方便。
“直到1500多年後,人們對年的長度觀測更加精确,調整了閏年的設置規則,奧古斯都曆才被更加先進的格裡高利曆所取代。但每個月的天數依舊沿用了下來。”他說。(記者鄭昕)
來源: 新華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