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界面】
“面子”是城市的風貌,“裡子”是城市的良心——
城市更新,重“面子”也要重“裡子”
光明日報記者 訾謙
一座城市的發展,承載着市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當前,我國城鎮化率已經接近65%,随着城市建設進入存量提升階段,城市發展的主戰場也朝着更新改造逐漸轉移。
指出要“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作為城市發展的基礎目标”“城市發展不能隻考慮規模經濟效益,必須把生态和安全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統籌城市布局的經濟需要、生活需要、生态需要、安全需要”。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有序推進城市更新,加強市政設施和防災減災能力建設,開展老舊建築和設施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再開工改造一批城鎮老舊小區,支持加裝電梯等設施,推進無障礙環境建設和公共設施适老化改造”。這也為進一步提升城市發展質量指明了方向。
重慶十八梯傳統風貌區部分區域改造完成正式對外開放。新華社發
以人為本民生福祉如何增進
【案例】
“我們小區裡裡外外這麼一改造,不僅停車問題解決了,環境也比原來好得多,現在下來遛彎兒、鍛煉的鄰居都多了!”談起自家小區最近發生的變化,北京西城區廣安門外街道新居東裡小區居民賀霞高興地說。曾經,新居東裡也存在環境亂、停車難等棘手問題,但經過拆違建、增綠地、建車位等一系列老舊小區改造措施的實施,小區實現了徹徹底底地改頭換面。
北京西城區廣安門外街道辦事處天甯寺南裡社區黨委書記雷學娟介紹,新居東裡小區在2020年進行了綜合改造,拆了違建、修了綠地,小區重新回到“新居”模樣。
加裝電梯,增配停車位,改造電線,配建食堂、花園、養老托幼中心等設施……住建部相關數據顯示,2019年至2021年,全國累計新開工改造城鎮老舊小區11.5萬個,加裝電梯近2萬部,超2000萬戶居民迎來居住環境新變化。
據悉,為了讓百姓有更好的居住環境,老舊小區改造主要分為三大類,一是保基本的配套設施。比如老舊小區裡和居民生活直接關系的水、電、氣、路等市政基礎設施的維修完善以及加裝電梯、垃圾分類設施的配套等;二是在保基本的基礎上,鼓勵有條件的地區在改造中建設公共活動場地、配建停車場、活動室、物業用房等;三是進一步完善社區的養老、撫幼、文化室、醫療、助餐、家政、快遞、便民、便利店等設施及公共服務。
對此,中國城市科學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方明指出,從老舊小區改造中,可以看出城市更新與新建的不同,“新建”主要是增量,而“更新”則是以存量為主。當前許多城市都有一些處于“黃金”地段卻未得到高效合理利用的老舊小區,亟須進行改造。這将對人民群衆居住、出行産生極大改善,推動更好解決“大城市病”難題。
“但總體來看,我國的老舊小區改造仍在起步階段,特别在适老化改造方面仍然存在較大的配套缺口。”中國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鄭秉文建議,有關部門應加大籌資力度,推動老舊小區改造的多元化籌資,同時盡快建立和完善與城市更新相适應的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為增進民生福祉貢獻更大力量。
湖南省汨羅市和園小區,經改造後加裝了電梯。新華社發
完善功能城市結構如何優化
【案例】
前段時間,27歲的葉然收到了一家位于浙江杭州北部軟件園的公司的入職通知。入職沒幾天,他就從附近的瓜山未來社區租到了一套月租金2000元的單身公寓。這裡不僅上下班方便,而且冰箱、洗衣機、電視等家用電器一應俱全。葉然告訴記者,未來社區目前正在如火如荼地推進數字化項目改造,不遠的未來還可以實現“5G 醫療”“5G 教育”等各類應用全覆蓋。
令許多人意想不到的是,這麼現代化的社區前兩年竟然還是一個雜亂無章的城中村。據介紹,近幾年這片區域的周邊環境逐步優化,産業發展日新月異,引來數萬青年人才湧入。為了解決年輕人的居住問題,從城中村“變身”而來的未來社區在保留原有建築和曆史文脈基礎上進行改造更新,重新梳理空間結構,吸引了很多年輕人入住。
無獨有偶,位于深圳南山的一甲村,一度被當地人稱作是“南山最落後的村莊”,泥濘難走的巷道、糟糕的排水系統和髒亂的衛生環境是居住在村内居民面對的常态。中建一局一甲村綜合治理項目通過一甲村雨污分流、強弱電整治、管道更新、道路改造和店招替換等工程,更新面積覆蓋整個村鎮,為居住在一甲村的1萬戶村民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城中村的改造更新,是惠民生、促投資、擴消費、興産業的重要舉措,一舉多得。”同濟大學城市更新中心主任徐磊青表示,城市的發展承載着曆史和文化的長久積澱,同時也凝結着智慧的演變和科技的發展。同時,城市更新也不同于房地産開發和舊城改造,需要解決城市發展中包括産業、文化、環境、設施、居住等在内的衆多問題。
如今,不少城市都開展了豐富多樣的城市更新探索。在北京,創意小鎮宋莊完成了從“藝術烏托邦”到“文創産業矽谷”的蝶變;在上海,崇明島水林田路的自然脈絡轉型為千億級長興産業集群;在江蘇蘇州,古典園林搭起浸入式昆曲戲台,兩大文化遺産珠聯璧合;在四川成都,曾經的國營紅光電子廠廠房一躍成為東郊記憶音樂公園……随着城市更新的一步步推進,不少城市空間面貌一新,煥發出别樣的風采。
“城市建設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支點,在城市更新的實踐中,要确立一種對城市更加正确、更加全面的認知,把城市當成一個有機生命體來對待。”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城市更新研究所副所長範嗣斌表示,與此同時,也應充分激發社會資本的積極性,堅定不移實施城市更新行動,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
廣州建“地下工廠”破解水治理難題。新華社發
補齊短闆基礎設施如何完善
【案例】
2021年12月30日晚上8點30分,廣東省廣州市白雲區彙雅花園小區成功接通自來水,解決了多年來的用水困擾。據悉,該小區于20世紀90年代末建成,由于曆史遺留問題,多年來一直抽地下水使用,不少住戶隻能自己買桶裝水當飲用水喝。該小區業主劉紅霞說:“通了自來水真的太方便了!之前在雨季來臨前,我們有時甚至隻能排隊用小區的消防水,有的小孩直接在消防栓處洗澡洗頭。”
據劉紅霞回憶,彙雅花園開發之初就打着“山泉水”的概念做宣傳,而“山泉水”其實就是地下水,随着周邊環境的變化,地下水的質量也引起了許多住戶的擔憂。
“這次接通自來水,得益于政府部門推動的改造工程,沒有讓業主花一分錢。”彙雅花園所在的廣州白雲區龍歸街道相關負責人表示,街道借助農村改水工程建設的政策利好,将“集資房通水到樓改造到戶”工作列入街道重點項目,重點推進。困擾轄内12個老舊集資房小區群衆近20年的通水難問題得到有效解決,190棟共7000多戶集資房居民“通水到戶”,直接喝上市政自來水。
随着經濟社會的發展,我國許多城市的規模都在持續擴張,但在光鮮亮麗的外表下,一些城市卻隐藏着地下基礎設施短闆。中規院(北京)規劃設計有限公司生态市政院生态環境所主任工程師周霞表示,在城市更新規劃中,應堅持“先地下、後地上”,合理安排供水、排水、供熱、燃氣、電力等市政設施和管道、停車場改造建設方案,有序推進各類架空管線入廊入地,提升城市地下市政基礎設施數字化、智能化水平。
“此外,城市更新還要關注雨污分流管網改造和建設,因地制宜有序推進海綿城市建設。”周霞指出,城市是一個複雜的社會生态系統,就建設海綿城市而言,它不僅具備治理内澇的優勢,還有吸水、蓄水、滲水、淨水等多方面功能,對城市的未來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面子”是城市的風貌,而“裡子”則是城市的良心。周霞表示,如果說城市外表的華麗、繁華和璀璨是“面子”,那麼城市建設的配套設施則是“裡子”,城市更新的“裡子”更加關乎居民的生活品質。為此,城市更新工作不僅要在城市風貌、城市活力等方面下功夫,還要堅持生态優先、以人為本、安全為基,着力優化城市生态環境、完善城市基礎設施、提升城市安全韌性。
《光明日報》( 2022年03月31日15版)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