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一般指中秋節。 中秋節,又稱祭月節、月亮節、團圓節等,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
中秋節自古便有祭月、賞月、吃月餅、看花燈、賞桂花、飲桂花酒等民俗......
有很多的民間傳統習俗廣為流傳,迄今仍被保留着。
今天是9月11日(農曆八月十六),各地都有哪些傳統節日風俗呢?
八月十六過中秋
“天下中秋皆十五,唯獨甯波在十六”。
甯波人過中秋,跟其他地方有所不一樣,人家是八月十五過中秋,我們這是八月十六過中秋。
據傳,史浩在杭州為官時,年年中秋都要回甯波鄞縣和家人團聚。
某年,因為馬失前蹄,趕不及在紹興住了一晚。第二天到家後,家裡人都在等他回來過節。
自此以後,史家就把八月十五中秋團聚的日子延後了一天,以免史浩回家匆匆趕路。
由于史浩是大官,史家在鄞縣又有非常高的聲望,慢慢就演化成了八月十六過中秋的習俗。
在我國浙江一帶,例如台州、甯波、舟山等城市,有着每年的農曆八月十六過中秋的習俗。
“中秋到,兩要做”,今日中秋節,老傳統有講究,哪2件事要去做?
一、潑泥節
壯族民間節日,西林、那坡、靖西縣一帶壯族民間節日。
每年四月插秧季節舉行。姑娘和年輕媳婦們用田中的泥漿向路過田邊的男子潑去,以此勸告男子務農。
傳說古時有一個已婚男子經常外出唱歌,農忙季節也不回歸。
一天,他的妻子正與一群姑娘插秧,他路過田邊也不過問。姑娘們假作潑泥混戰,将他弄成一身污泥,使他無法串寨。
從此以後他回心轉意,與妻子共同耕作并獲豐收。潑泥漿迎豐收活動此後便相沿成習。
每年的農曆八月十六,是我國廣西欽州長灘古鎮一年一度的傳統節日潑泥節。
無論你是圍觀群衆還是路過遊客,都會被用“泥巴”招呼,沒有人會生氣,因為這在當地人看來泥巴會幫助你祛除晦氣。
二、賞花燈
賞花燈的寓意和由來。農曆正月十五是“元宵節”,此節日民間有挂燈、打燈、觀燈等習俗,故也稱燈節。
賞燈始于東漢明帝時期,興盛于隋唐。按中國民間的傳統,在這天上皓月高懸的夜晚,人們要點起彩燈萬盞,以示慶賀。
出門賞月、燃燈放焰、喜猜燈謎、共吃元宵,合家團聚、同慶佳節,其樂融融。
太原一帶,太谷縣的燈是很有名氣的。太谷的燈,以品種繁多、制作精巧、外觀引人出名。
在閩南語中“燈”與“丁”發音相近,所以燈籠也用來求子添丁,求取功名,求得避邪平安。也有農家在田間立長竹竿挂上一盞燈“照田蠶”,觀察火色以預測一年的水旱情況,以期豐年。
燈象征着希望和光明,在我國的很多節日中都有着賞花燈的習俗,例如元宵節、中秋節。
八月十六中秋是賞月觀燈、阖家團圓的一個節日,其實,本身并沒有這些禁忌,隻是在發展演變過程中,後人加進去的,對此大家怎麼看呢?你們當地有這2種禁忌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