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樂大本營》以筷子作為解讀中華文化、節慶文化的承載,構建出動态答題和情感傳輸的方式,将傳統文化和快樂傳播相結合,讓被現代生活逐步淹沒的傳統文化與習俗,重獲快樂的新生。
文 | 喜力
新春将至,節目市場塗抹上濃厚的春節色彩。《快樂大本營》以傳統文化的角度切入,讓筷子成為本期節目的主角,帶來一場有知識、有文化、有快樂的小年夜。
筷子是中國人熟悉的傳統物件,甚至是日日相伴。《快樂大本營》卻發掘出筷子“最熟悉的陌生人”的特質,觀衆是否真的了解頻繁出現在生活中的筷子?每天用筷子夾菜的人們是否又真的用對了筷子呢?
《快樂大本營》由生活細節切入,讓被現代生活逐步淹沒的傳統文化與習俗,重獲快樂的新生。
熟悉的筷子、新奇的體驗
多維度玩轉“快樂 文化”小年夜
從節目制作的角度,面對大衆越熟悉的内容,創新難度越大。但是,一旦挖掘成功,便可以引發強烈共鳴。《快樂大本營》尋找到筷子作為解讀中華文化、節慶文化的承載,從觀衆熟悉的日常物件中發掘出新奇的知識點,以快樂的方式傳播傳統文化。
傳統文化大多面臨着類似的困境,大衆知其然,卻不知其所以然。對于文化的認知停留在淺表,并不懂其深意,難以産生深層次的情感認同。
筷子的誕生與中國人的飲食觀念與文化息息相關,是中國古人智慧和創造力的集中體現。它對于中國人而言,是一種情感的象征、經驗的積澱、文化的傳承。
筷子成為了小年時間節點的《快樂大本營》最重要的主角。節目以“基本-進階-高難”的邏輯過程對筷子進行了展示。在基本展示方面,介紹了筷子的基本信息。例如筷子的标準長度是七寸六分,代表着人的七情六欲。筷子一頭圓一頭方,象征着天圓地方。
成雙出現,又代表着太極陰陽。曆史老師鵬宇講述了筷子的傳說,它是姜子牙用于試毒的工具,妲己的發簪等。發散的幽默制造了諸多笑點,例如鵬宇介紹妲己在發明筷子後,纣王發朋友圈引發了筷子潮流。進階展示方面聚焦于觀衆本應知道,卻常常忽略的細節。
題目看起來非常簡單,“吃完飯應該如何擺放筷子?”“哪一種使用筷子的方式是正确的?”嘉賓們曆經千難搶奪到優先答題權,卻總能完美避開正确答案。
如果說觀衆不了解曆史文化和傳說故事還情有可原,那麼對于筷子使用方式的頻頻出錯則顯示了傳統文化傳播的“斷層”。
鵬宇結合着中國的民俗、曆史故事、禮儀舉止進行趣味的解答。用朱元璋和唐肅的故事講解“橫筷禮”,中國的筷子最長是因為方便幫他人夾菜,解釋一些握筷子的姿勢究竟為何不禮貌,将中國人數千年的文明禮教彙聚于一雙筷子上。
在高難展示方面,向觀衆帶來了“原來筷子還可以這麼玩”的驚奇感。《快樂大本營》請來了筷子達人馬得奇,他是一分鐘用筷子夾起最多乒乓球的吉尼斯世界紀錄保持者。
成龍作為武打巨星用一分鐘左右的時間夾起了7個。鐘楚曦、徐海喬更是手忙腳亂地完全摸不着門道。馬得奇則在現場夾起了41個,遠遠超過了自己曾經的記錄。整個過程像武術訓練一般,比拼着眼力、手力、耐力和心力。馬得奇信手拈來,觀衆卻早已看呆。
節目不是靜态地鋪陳知識點,而是構建出動态答題和情感傳輸的方式,将傳統文化和快樂傳播相結合。開篇溫暖的小片,寥寥幾語用筷子牽引出鄉愁與親情,引得維嘉當場飙淚。
在筷子知識搶答賽的環節,嘉賓們需要先挑戰大象轉和過獨木橋,再拍下搶答器,決定答題順序。嘉賓們暈頭轉向的窘态逗樂着觀衆,鋪陳出輕松的學習氛圍,為知識傳遞構建快樂的傳播環境,引導觀衆愉悅地走向傳統文化。
深挖節慶内涵、領略節日之美
責任驅動下多層次重現傳統節慶快樂
近年來,在消費主義的影響下,傳統的節日越來越流于消費的宣傳套路,購物成為了主流甚至唯一的慶祝方式。節日氣氛越來越弱,節慶差别越來越小,在此背景下成長起來的年輕人,對于節慶傳統和習俗逐漸淡忘。
《快樂大本營》敏銳地捕捉到這一社會現象,在傳承傳統文化的媒體責任驅動下,制作了多期以節慶為主題的節目,複興傳統節慶文化。
節目由淺至深,多層次地介紹節慶。從節慶習俗、曆史傳說、詩詞歌曲、食物事物等方面,全景式地構建節慶的“故事宇宙”,幫助觀衆多維度的理解節慶。
2017年端午節的節目,以《離騷》等詩詞朗誦開場,介紹了許多與端午有關的詩歌。嘉賓以放風筝、挂五彩繩、劃龍舟等方式出場,謝娜、吳昕化身“紙鸢少女”,楊紫、舒暢成為“彩繩姑娘”,任嘉倫、秦俊傑則成為“龍舟水手”,生動展示了端午節的習俗。
節慶的本質是儀式,人們通過特定的活動方式,為不同的目的慶祝。《快樂大本營》帶領對于傳統節慶日漸疏遠的現代人,重新建立節慶的儀式感,領略傳統節日之美。
為了增加傳統文化和觀衆的關聯,《快樂大本營》有意在互動層面做足了文章。例如,在2015年的春節節目中,成龍和韓庚在維嘉媽媽的指導下,親手做出了一道《冬筍炒臘肉》,詳細地展示了做菜的流程,指引觀衆們為年夜飯增加一份溫暖。
中秋節時,唐嫣、姚晨等人拯救五仁月餅,對“中秋節網紅”進行創意再造,産生了一系列趣味的黑暗料理。“各位仙家請抱拳”的環節,是結合着中國經典神話人物創造的遊戲,結果衆仙化身糊塗仙,整個過程趣味連連,此環節也能夠被觀衆在生活中複制。
快樂傳遞在前、文化傳播在後
傳統文化和節目創作的雙向賦能
《快樂大本營》不隻在節慶時發力傳統文化傳播,而是讓中華文化成為常駐嘉賓,傳統文化和節目創作相互賦能。例如,“我腦厲害啦”從“提筆忘字”的現象中找尋節目創新靈感,帶領觀衆體會橫平豎直皆風骨,撇捺飛揚即血脈的漢字之美。
節目還展示了民樂等傳統音樂文化和古琴匠人的制作技藝等,讓陽春白雪的古韻之音有了“接地氣”的快樂傳播方式,引導普羅大衆欣賞曾經曲高和寡的傳統音樂。
在“文化 綜藝”的基礎上,《快樂大本營》加入了自身最擅長的快樂元素,構建快樂的傳統文化傳播。“我腦厲害啦”當中,答題者需要辨認被拆解的漢字,如果答題錯誤就要面臨傾斜下降的懲罰。遊戲的壓力加劇了比賽的緊張感,也帶來了諸多的笑點。
“快樂 文化”的傳播模式拓寬了觀衆群,符合年輕觀衆的審美趣味。在快樂傳遞的氛圍中,完成了傳統文化的傳承,形成情緒與知識的雙豐收。
《快樂大本營》一直堅持着正向的傳播責任,肩負着傳播中華文化、複興傳統文化的使命感。不斷創新傳播手段,讓傳統文化煥發全新活力,帶領年輕觀衆走進傳統文化、了解傳統文化。
《快樂大本營》打造的“快樂 文化”策略,讓傳統文化在當代年輕人中流行起來。以此模式機智破解傳統文化傳播難題。通過快樂傳播的理念和趣味環節的設計,傳統文化不再是枯燥無味的展覽品,而是年輕人也想參與其中的趣味活動。《快樂大本營》的快樂創新再造,為傳統文化注入了當代之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