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式化的情節“素材”
割裂了故事的連續性
——評電影《你的婚禮》
電影《你的婚禮》劇照
影片《你的婚禮》是導演韓天繼《那一場呼嘯而過的青春》之後拍攝的第二部青春愛情片,翻拍自2018年上映的韓國同名愛情電影。盡管《你的婚禮》收獲了較好的票房成績,一度領跑今年“五一檔”國産電影市場,卻同時陷入了“高票房,低口碑”的輿論聲潮中。
從叙事建構層面對本片進行評述,《你的婚禮》講述了一對青年男女從相識到相戀、從校園步入社會長達15年的愛情故事,采用了同類型題材影片慣用的叙事策略——即圍繞“遺憾”這一關鍵詞,生發于少年時代簡單而又真摯的情愫遭遇成人社會的困境,囿于諸多殘酷的現實因素,相愛的雙方最終告别美好的回憶,各自步入未來的人生。影片結尾處,尤詠慈對周潇齊說:“人的一生會遇到很多人,但初戀隻有一個。”研究表明,人們對于初戀的特殊情感往往伴随着一種“蔡格尼克記憶效應”,即比起已經完成的事情,人們對于尚未處理完成的事情印象更加深刻。以青春、校園、愛情為題材的影片,其叙事策略往往緊緊圍繞這一心理效應,在叙事進程中處理人物間的互動關系時,情感關系中的雙方始終在充滿沖突和矛盾的情節設置中,處于一種具有不穩定性的“未完成狀态”。
《你的婚禮》采用以遵循線性時間順序展開故事的叙述方式,其故事文本大緻可以劃分為“高中時期”“大學時期”及“畢業後”三個階段。在這三個階段中,男女主人公經曆了三次分離和三次重逢。第一次分離時,尤詠慈的不辭而别對周潇齊造成打擊,同時二人互生好感與突然分離之間的沖突在周潇齊内心中形成遺憾,也成為當他再次與尤詠慈相遇時驅動他做出改變——考入和尤詠慈同一所大學的行為動機。可以說,影片一直試圖通過多次使用“發生争吵”“表達心意”等具有強烈沖突對比性質的關鍵性事件引發人物對其作出反應,從而建立起人物在重逢和分離狀态下的互動關系。然而,故事文本對于細節鋪墊的缺失與人物心理狀态深層刻畫的匮乏,導緻這些關鍵性事件的設置顯得過于生硬,未能有效地推動整部影片的叙事進程有節奏性地開展,因此在很多時刻也難以觸發觀衆的情感共鳴,造成“尴尬”的觀影體驗。
從人物形象塑造及其互動關系的書寫角度出發,《你的婚禮》的兩個主人公周潇齊和尤詠慈,一個是整天混日子打架的遊泳特長生,另一個是學習成績優異的“校園女神”。可以說,作為國産電影開啟“青春片年”為标志的2013年後,“小混混”和“高冷女神”這樣一對具有強烈對比感的形象已然成為青春愛情題材進行銀幕人物塑造的經典模式之一。如《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中的柯景騰因為愛情實現了從稚嫩“學渣”到成熟男人的轉變,沈佳宜更是一度成為“白月光”“清純女神”等标簽下的青春代言人。因此,從觀衆的接受心理角度出發,在近10年後的今天,如何在男女情感的互動關系中通過豐富的細節塑造生動的人物形象,打破觀衆在步入影院前早已形成的對此類題材的預期,是當下青春愛情片的難題。然而,在這一問題上,《你的婚禮》給出了令人遺憾的答卷。影片中的男女主人公仍然拘束在具有同質性的塑造模式中,并且影片從周潇齊的視點出發,叙述他是如何在15年中堅持自己對尤詠慈的感情,卻缺少對關系中的另一方的内心情感描繪。愛情關系的形成必須依托于情感雙方之間的互動而建構,因此無論從哪個角色的視點出發講述故事,在叙述過程中必須觀照情感雙方的内心,而非某一方角色僅為另一方角色的設置而服務。在媒體采訪中,導演也曾表示自己作為男性,并沒有從女主角尤詠慈的視角去考慮過故事,這也即意味着,在創作初期,創作者可能就放棄了對作為主角之一的尤詠慈的主動塑造意識,因此人物之間的互動關系也難以有效建立起來,難免會導緻單方面的情感付出以及程式化的書寫而難以滿足觀衆的心理期待。因此,創作者首先需要注意的是,影片叙事中的人物塑造絕非主要依托于演員表演,盡管演員許光漢和章若楠在同類型的其他作品中積累了相對豐富的經驗,但在模式化的人物形象與互動關系機制下,也難以體現出張力。
雖然以青春愛情為題材的電影叙事以男女情感為核心,但其故事文本一定是依托于特定的時代、地域、社會群體及其文化為叙述背景而成立。《你的婚禮》在進行本土化翻拍時,将故事發生的背景限定在21世紀初的中國海濱城市,影片中出現了該時代背景下的流行文化元素,如光碟、網吧、電子遊戲、歌曲《童話》等,這些與90後一代成長經曆同步出現的元素,意圖勾連起90後觀衆的回憶,從而觸發他們的情感共鳴。并且,從故事文本改編的策劃方面看,導演在采訪中曾表明自己從互聯網上收集了大量的本土愛情故事,并将其作為素材運用到影片叙事當中,希望能夠成為打動觀衆内心的情節。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在類型片創作中,這些元素的運用從來不是構成影片叙事核心的決定性因素,相反大量的時代性元素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反而會破壞叙事的完整性。《你的婚禮》本意是講述一個長達15年的愛情長跑故事,卻被模式化的情節“素材”割裂了故事的連續性,人物在15年間的内心情感變化并未通過影片叙事被有效呈現出來,因此觀衆在情感體驗上未能獲得滿足,成為一種遺憾。
(作者系青年影評人)
作者:金蒨楠
來源: 《中國藝術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