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凱 程聰
5月底,在巴中市通江縣火炬鎮老君觀村的麥田邊,來了一群人,他們穿上筒靴,拿起鐮刀,還帶來一些奇奇怪怪的工具、儀器,甚至還有平闆電腦和無人機。
“又來稱麥子嗦?”一旁看熱鬧的村民把鋤頭杵在地上,見怪不怪。這群人原來是國家統計局巴中調查隊的工作人員,他們來老君觀村開展小麥實割實測,其目的是了解小麥畝産量,這已經不是他們第一次來老君觀村了。
“實割實測是目前搞準糧食單産最有效、最科學的方法,也是國際上通用的一種調查方法。”國家統計局巴中調查隊隊長孫勁松表示,此次在全市共抽中了200個村開展小麥實割實測,其目的是為了更精準地計算出全市小麥的産量,老君觀村就是其中之一。
在現場,筆者看到村裡共有三塊樣方(樣本田),工作人員拿出“大圓規”,随後在選定的地塊裡,分别畫出三個圓圈,抽取3個10平方尺(1 平方尺=0.111111 平方米)的小樣本。據了解,“大圓規”的學名叫做測規,畫好圓圈之後,“圈内”的小麥一株都不能放過,“出圈”的小麥一株也不能割。
收割、脫粒、過篩……一氣呵成,幾個調查員一看就是老幹這事的。“要輕收輕放,随割随捆,不能混淆、掉粒,不多收不少割。”站在田邊,孫勁松提醒大家操作要規範。
接下來是裝袋。這個步驟很關鍵,要求是“顆粒歸倉”,不漏掉一粒。“這是為了讓數據盡可能精準。”孫勁松說,如果一塊地抽樣的時候漏掉幾顆麥穗,那 200 個村子的地會漏掉多少粒?由此推算出的全市糧食産量,又會出現多大的誤差?“看下鞋子縫縫裡還有沒有?塑料布邊邊再抖一下。”孫勁松說。然後 是 測 小 麥 水 分 。 有 人說,有經驗的老農民,牙齒一咬就曉得小麥的含水量是多少。這在平常人家裡當然行得通,對嚴肅的統計工作來說卻不行。在這裡,水分不僅要用儀器測量,還必須測 5 次,取平均數。稱重、扣除水分,再通過一些複雜的公式計算,最終樣方的産量被測量出來——老君觀村小麥畝産419.1公斤。
把全市 200 個調查村所有樣方的實測畝産彙集在一起,再經過加權平均計算,就得到全市的平均畝産和糧食産量。但統計的起點,還是那一粒麥子。“通過實割實測所取得的小麥畝産,是決定巴中市小麥總産量的關鍵性、基礎性指标,事關巴中市各産糧大縣的切身利益,事關中央财政獎補和項目資金安排,事關巴中三農發展大局。”孫勁松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