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金丹丹 通訊員 錢君婷
“孩子的班主任很有想法!從去年十月開始,每周給我們家長寫一封‘家書’,很細緻,很有心!她對孩子很好,前幾天有小朋友在心願存折裡寫的小願望是希望老師給畫一隻冰墩墩,小朋友就真的收到了她畫的冰墩墩!小朋友都很喜歡她,開心不開心都找她。”前幾天,錢江晚報·小時新聞收到了一位二年級爸爸的爆料。這位爸爸說,不少家長擔心孩子入學遇到新手老師,他覺得,是時候改變對“新老師”的偏見了。
“我們的班主任潘老師,就是一位今年工作才第二年的年輕老師,各方面都非常出色,特别是每周給我們寫信,班裡的爸媽們都特别感動!”
這位爸爸還給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發來了最近收到的“家書”。
我們節選了幾段——
“暑退秋澄轉爽涼,日光夜色兩均長。”秋分已至,涼意漸濃,孩子們在新城實小的校園裡相伴迎來了第二個美不勝收的秋。
周一午餐前,沐妍一邊整理分餐台一邊悄悄對我說:“潘老師,我給小朋友們分飯的時候,覺得好幸福。”開學三周,孩子們給了我太多的驚喜和感動——
邦秦會幫感冒的同學抽好紙巾備用;芯語、子安會幫助圖書角管理員、闆凳架管理員細心地整理;思宥會提醒值日生要等其他小朋友抄好家校聯系本再擦黑闆;皓然會在午間閱讀後主動搬回遺留在走廊上的小闆凳;姚瀾會在被同學不小心碰到時對我說“他不是故意的”;越來越多的孩子會在聽到同學的精彩發言後主動鼓掌……
我越發強烈地感受到,駿馬班真正成為了一個溫暖有愛的大家庭,孩子們都在享受着為集體付出所收獲的成就感和幸福感。能在這個大家庭裡陪伴、見證孩子們健康、快樂成長,我也倍感幸福。
本周,班級養成教育的重點是學習習慣的培養。進入二年級,孩子們的整體書寫情況有了不小的進步,翻開每一本課本、作業本,都是如此賞心悅目。小駿馬們努力、堅持的樣子,真美!周四的課堂上,孩子們同桌互評,選出了新學期的第一批“最美語文書”。
……
這樣的“家書”,每個周六總會準時抵達,從去年十月開始,已經持續了一年。
每封“家書”中,潘老師細緻地記錄下孩子們的點滴變化,成長中的一個個閃亮瞬間。
周一下午,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來到了杭州市錢江新城實驗小學,見到了“家書”的作者潘文珺老師。
潘老師瘦瘦高高的,鵝蛋臉,笑起來很溫柔。去年大學畢業後,她進入學校,成為了一位語文老師。
她說,當老師是她從小的願望。“我的媽媽、外公、舅舅、舅媽都是老師。他們對教育事業的熱愛和對學生的關愛,我從小就耳濡目染,也深深影響着我。”
去年9月,她任教一年級語文,也成為了一名班主任。
“雖然大學時有實習,畢業後也跟崗實習過,但第一年上班就當班主任,還是有點緊張。”回想去年的9月,潘老師還記得剛開學時,期待與忐忑交織的心情。
“那時孩子們剛從幼兒園到小學,我則剛走上講台,我們都是‘新手上路’,都處在适應新環境、适應身份轉換的過渡期。”剛開學的第一個月,有學校資深的師傅毫無保留的指導,也有同為新手老師的小夥伴們的互相幫助、陪伴,潘老師努力地邊學邊做。
去年的“十一”假期,她細細回顧了開學一個月的班級管理情況。
“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是一年級班級工作的重心。一個月的養成教育,初見成效。每當看到孩子們的變化和進步,都想和家長分享,有一些問題也需要家長一起關注。而且,家長們也很希望了解孩子在學校裡的情況和表現,也很關注老師的做法。”潘老師嘗試用一周一封的“家書”搭起家校交流的橋梁:每周養成教育的重點和孩子們具體的情況,一周學習、活動的精彩瞬間,需要家長及時關注、配合的内容,她對班級管理的想法……“我們班的家長對我非常包容、信任和理解,給予了我很多正向、溫暖的反饋,讓我越做越有信心。”
每周寫“家書”,也成了潘老師給自己布置的一份特别“作業”。
周五晚上,忙完所有工作後,她開始寫信,手邊是每天記錄在記事本裡的孩子們的進步點滴。
“既是重溫孩子們一周的學習情況、班級生活、表現亮點,也是小結我這一周的工作,和對下一周工作思路的提前思考。”潘老師說,每周的“家書”,不僅記錄了孩子們的成長,也記錄了自己的成長,她珍惜和孩子們互相陪伴成長的每一個瞬間,這是他們共同的經曆和美好的回憶。
很快,潘老師發現,“家書”發揮了多元的作用。
“家長們對于我的教學、管班的思路和方法有了更多的了解,我們之間的溝通更多、更順暢了。家校配合有了默契,有了‘1 1>2’的效果。在一年級的上學期,孩子們的習慣養成進步就很明顯。因為家校的節奏一緻,要求同步落實,有了家校雙份的表揚、鼓勵、指導、幫助,孩子們越來越有信心,越來越能幹,日常行為規範、物品整理、課堂常規等方面,都做得越來越好。”
“家書”到現在,已寫了四十多封。
“剛開始的内容主要是習慣培養、班級活動等,比較單一。”漸漸地,潘老對班級管理有了更多的思考,班級管理的模式有了新思路,班級文化建設也逐步完善,“家書”的内容也越來越豐富了。這個學期,潘老師在“家書”裡增加了“小駿馬心靈驿站”内容,和家長交流孩子們進入二年級後在心理、情緒上需要關注的問題,分享教育引導的策略,陪伴孩子身心健康成長。
她說,接下來會繼續跟随孩子們成長的腳步,根據孩子和家長的需求、家校共育的目标寫“家書”。她的“家書”會一直記錄孩子們的成長足迹。
“我的媽媽是一名已有30年教齡的語文教師,多年的老班主任。她和學生像家人、像朋友一樣親密的相處方式我一直很羨慕。很多學生在走上工作崗位後也一直和她保持聯系,有煩惱、有開心的事都會想到和我媽聊一聊。”潘老師的媽媽是杭州江南實驗學校的語文老師,去年報名參加援疆支教,成為杭州市第十批第二期援疆教師團的一員,赴阿克蘇市第六小學進行為期一年半的支教工作。
“我希望做一名溫暖的老師,盡自己所能給予每個孩子成長中需要的幫助。陪伴孩子們走過成長的一段路程,分享孩子們成長路上的點點幸福,我很幸運,也很珍惜。”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制、摘編、改寫及進行網絡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将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