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記者:周程程 每經編輯:陳旭
“這兒怎麼連樹都不怎麼長?”——這是2019年7月,第四批上海援青幹部、複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臨床免疫科副主任孫金峤踏上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的土地時發出的感慨。
果洛州地處青藏高原腹地,平均海拔4200米,年均氣溫零下4℃,極端最低氣溫為零下41.8℃,大氣含氧量僅為海平面的54%。
感歎歸感歎,工作得開展!孫金峤初來乍到便擔任果洛州衛健委副主任兼州人民醫院院長,之後立即緻力于如何提升當地的醫療水平。
地廣人稀,醫生資源分布不均怎麼辦?山高路遠,如何擺脫病人急救對轉診的依賴?
孫金峤和同事們一起,不斷克服交通等不利因素給當地開展醫療工作帶來的諸多困難,大力改善群衆看病遠、看病難的問題,填補當地醫療機構的多項技術空白,也将自己3年的援青時光安排得滿滿當當。
州人民醫院醫生會商診療方案 每經記者 周程程 攝
盤活資源解決醫生分布不均問題
果洛州面積有7.64萬平方公裡,2019年底全州總人口約21萬人,每平方公裡人口密度為還不到2.8人。
孫金峤表示,果洛州面積是上海的十多倍,但是全州人口隻有約21萬,分布過于分散給醫療工作的開展增加了難度。
“比如開展預防接種工作,在上海1個小時就可以完成1個社區的預防接種,而這裡的一些牧區即使是開車,從1戶到另1戶通常也得1個小時。”孫金峤說,由于當地人口密度差異巨大,給醫療工作的開展帶來極大困難,部分地區醫生資源緊張,且衛生服務公平性有待提高。
他舉例說,果洛州人民醫院婦産科原來隻有7個醫生,一年在州人民醫院分娩的産婦就接近1200個。而瑪沁縣醫院有5個婦産科醫生,而他們去年一年的産科分娩量是108個,這樣的話,資源分配是不合理的。
“這樣一邊很累,另一邊相對比較閑。”孫金峤說,解決這一問題的辦法就是整合醫療資源,組建醫療集團。
建立醫療集團後,采取組建專業團隊的模式,例如把婦産科專業的醫生組建成婦幼健康專業團隊,這十幾個人就可以統一起來,平均起來每個醫生在産科分娩方面的工作量就都能達到100餘人。
孫金峤強調,首先要做到人盡其用,比如具有手術能力的人員就進行手術,具有公共衛生服務能力的人員就負責公衛健康工作,團隊合作才能提升綜合能力。
“這樣人員在集團内部就可以流動起來,可能今天在這裡上班,明天去那裡上班。”孫金峤說,這在一定程度上能夠緩解州醫院人才緊缺的情況。
在突出地域特色的前提下,果洛州已組建了2個醫療集團:一個是以州人民醫院為總院,聯合州婦幼保健院和瑪沁縣醫院、8所衛生院和35所村衛生室組建的州醫療健康服務集團;另一個是以州藏醫院為總院,聯合甘德、達日、班瑪、久治縣藏醫院及全州45所鄉鎮衛生院組建的州藏醫醫療集團,主要開展藏醫醫療業務指導。
孫金峤表示,州醫療健康服務集團于去年9月成立,目前還在摸索階段,如果總體運行比較成功的話,将來該模式有望在全州推廣。
救治心梗等急診患者不再僅依賴轉診
人才流動起來後,提升醫療水平是重中之重。
孫金峤告訴記者,果洛州2016年開始通航,每天隻有上午10點左右出發的兩班飛機能到西甯,如果下午突然出現當地解決不了的急症病人,再急也隻能通過汽車轉送,而用汽車送往西甯需要花費6~7個小時,有些病人根本等不了這麼長時間。
“特别是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的病人,他們大都來不及送往西甯治療,因為治療心梗有一個要求,即從發病到溶栓治療必須在6個小時以内,超過6小時的話基本就救不回來了。”孫金峤說。
為解決上述問題,去年9月,州人民醫院成立了胸痛中心。成立當月,就有4例病人搶救成功。而做到這一點,也有賴于上海對口幫扶與青南支醫(青海省級公立醫院對口支援青南地區醫院)等,對當地醫生培養、醫療技術水平提升發揮了重要作用。
孫金峤表示,上海援青、青南支醫的人員來了以後,基本實行“一人帶一科”模式,以提高當地醫療水平。同時,還會從上海等地請專家來果洛州進行授課,也會派出醫療人員前往青海、上海等地學習。
孫金峤以自己的實際情況解釋說,比如他原來的專業雖然集中在兒童免疫領域,但此前在北京、上海等地都接受過主治醫生、專業醫生培養,在整個兒科系統都輪轉過,所以相關專業都比較熟悉,以此可以帶動整個科室。
再比如,原本在上海專業是内科的醫生,可能主要做心血管領域,來支援當地後可能需要把呼吸、消化内科也做起來。
由此,當地醫院的多項技術空白得到填補。以果洛州人民醫院成立心電中心為例,過去州人民醫院沒有能夠出具心電圖、心超報告的專業技術人員,而上海一位心内科醫生的到來,使醫院得以組建心電中心,僅一年就篩查出幾十個患有先天性心髒病的病人。
“很多已經是成人了,過去都不知道自己患有先天性心髒病,通過成立心電中心,有人會做心超了,才發現了這個疾病。”孫金峤說,發現的患者中年齡最大的已有40多歲,且已出現肺動脈高壓等并發症,但自己還不知道患病,所幸這次檢查出來後可以立刻進行手術治療。
上海市對當地尚不能治療的疾病也進行了幫扶。孫金峤表示,最近經與上海市衛健委聯系,把當地9個患有先天性心髒病的孩子送往上海進行手術。考慮到一些手術的治療需要一整個團隊的配合,果洛州在這塊還有待加強,但所幸當地已經建立起了診斷體系。
果洛州人民醫院兒科樓 每經記者 周程程 攝
當地多項醫療技術實現新突破
醫療技術空白得到填補,醫院也迎來一些新突破。
例如早産兒救治方面,體重越小的早産兒發育越不好,也越容易死亡,能夠救治的早産兒體重數,往往能夠反映一個地方的醫療技術水平。
孫金峤表示,由于果洛當地醫療硬件存在短闆,加之高原缺氧等因素,以往1900克以下的早産新生兒都很難存活。
這樣的情況如今已發生變化。“去年有一個體重1280克的早産兒,通過我們的努力把他救回來了。”孫金峤說,這在北京、上海等醫療發達地區不算難,但在果洛來說已經是一個突破。
孫金峤也希望将來能有更大的突破。“現在州人民醫院已建立了新生兒重症監護室,今年還将會進一步提升救治水平。”
他告訴記者,目前這裡還缺乏有創的呼吸機,“如果能有可插管的呼吸機,可以救治體重更低的早産兒。”孫金峤說,好消息是,今年上海會捐贈一台呼吸機過來。
不僅如此,州人民醫院在外科腹腔鏡技術、小年齡兒童麻醉技術、增強CT技術等多項醫療技術上均實現了新的突破。此外,針對果洛州“四大疾病”,州醫院多渠道提升醫療水平,在2019年成為省結核病、艾滋病定點防治醫院。
醫療技術的提升,讓果洛州人民醫院門診量顯著提升。數據顯示,2019年全年,果洛州人民醫院門診人次、住院人數與上年相比,均增加了約27%。
孫金峤表示,醫院工作量的上升,說明整體醫生的能力得到提升,能把病人留得住。
這也有利于當地留住人才。孫金峤指出,過去當地醫生能力提高了以後,很多都跳槽前往西甯或者其他地方的大醫院。而醫院業務量的提升,将有利于改善這一情況。如今醫務人員績效考核與醫療服務技術水平、質量、數量、成本控制、病人滿意度等考核結果挂鈎,極大地調動了職工的積極性。
他也指出,由于長期存在的編制等原因,職稱尤其是高級職稱評聘問題,以及編制外職工待遇等問題,已成為制約醫院發展的重要因素。為此,當地積極探索編制外補貼等人事制度改革,提高職工待遇,提升工作積極性,力求從制度上保證能夠留得住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