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在我們的生活中随處可見,無論是遇到挫折還是人逢喜事的時候都會或多或少都會聽到來自親朋好友的俗語勸慰。一句俗話說或者常言道總能引人共鳴,讓人感受到那真摯的情感和樸實的期盼。除此之外,俗語還有豐富的地方特色和文化趣味,讓人樂在其中的時候不經意的感悟人生真谛。然而這些卻是目不識丁的平頭百姓所創造的,相比那些舞文弄墨的文人來說,這無疑是既特别又耀眼的。俗語通常字數極少,比唐詩宋詞還要精煉,但卻能道出為人處世的大學問,這裡離不開古人對生活的觀察和對美好未來的向往,同時還體現了古人對後世人們的念念不忘。他們用這些俗語導人向善,讓人聽後無不有所啟發。而我們今天所說的這句俗語“人睡三覺,命比紙薄”便同樣讓人想來不無道理。
睡覺無疑非常平常的事情了,為什麼古人連睡覺都要說兩句。睡覺不就是床上一躺被子一蓋眼睛一閉就好了,怎麼還有什麼三覺不能睡,還和命運扯上關系了,這不是危言聳聽嘛。咋看之下确實古人好像是有些不知所雲,但仔細想來個中道理還是非常深刻的。我們都知道如今對身體健康的重視越來越普遍了,各種瑜伽、健身房、養生館層出不窮,當然存在即合理,他們的作用是無可厚非的。但這些都不能從根本上讓自己變得健康,古人說的三覺就和根本有關。
一,懶覺
這個詞語肯定司空見慣了,睡懶覺怎麼會和命運扯上關系了。其實我們老早就有一年之計在于春,一日之計在于晨的說話,而懶覺卻恰好無視了這句古訓。中醫将人比作自然的花草樹木不無道理,早晨萬物複蘇享受新的雨露空氣和陽光,這些都能讓人和大自然充分融為一體。懶覺會越睡越困,很多人上班前半段都是無精打采便是直觀體現,而現代醫學也充分證實了并不是睡得越久越好,睡眠過甚隻會适得其反。長期懶覺除了會影響精神狀态外以外,還會因此産生蝴蝶效應。睡懶覺的人通常不吃早餐,而早餐是公認的我們每天最重要的一餐,因為懶覺而讓自己處于長達十多個小時的空腹狀态,長此以往,胃部必定因長期的胃酸反噬而毛病接踵而至。
二,餐覺
古人的這個詞比較有趣,餐覺雖然并聽來新穎,其實就是說吃飯後不能睡覺。關于這一點大家應該是衆所周知的,胃部消化周期大概為2—4小時左右,也就是吃飯完要給胃部充足的時間來消化吸收,這樣不僅對胃部有益還有利于食物營養的充分吸收。如果吃完飯倒頭就睡會使大腦血液不足容易引發中風,因為飯後血液會集中在胃部幫助消化。而且睡覺會降低新陳代謝,不僅不能有效轉化食物養分,食物中的熱量長時間得不到轉換便會變成脂肪引發肥胖。古人那句“飯後走一走,能活九十九”也是此理,當然如果情況特殊需要飯後休息,也建議休息半小時或者右側躺,可以稍微緩解因此而造成的胃部負擔。
三,颠倒覺
這個其實很好理解,就是睡覺的時間颠倒了。不過就現在的現象來說,這個好像是非常常見了,有的礙于生計,有的因為放縱。無論哪種其實都應該意識到晝夜颠倒對身體健康的影響,熬夜的危害衆所周知,最為嚴重的莫過于《黃帝内經》中所描述的那樣“易動肝火”、“陰虛陽亢”、“精氣虛耗”等等。因為人們進化之初已适應“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自然生長機制,而現代醫學也已證明人體的腎上腺皮質激素和生長激素隻在夜間睡覺時才會分泌。而前者分泌于黎明前,可以促進糖類代謝、維護肌肉發育功能;後者隻在入睡時産生,青少年生長發育必不可少,生長激素同時還能延緩衰老,所以長壽的關鍵和作息密切相關。
古人簡單的八個字卻包含了如此深刻的道理,不得不佩服古人的良苦用心。科學研究表明晚上10點至淩晨6點是人類最佳的休息時間段,當然随着生活壓力的增大,我們無可厚非的會被動的改變作息,但我們應當竭盡所能地愛護自己和重視自己,一生健康才是我們奮鬥的終極目标。
版權聲明:圖文無關,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标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将及時更正、删除,謝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