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莊日報融媒體記者 方小北
核心提示:
孫女士在網上刷到了男孩因不讓玩手機持刀跟家長對峙的短視頻,想起了放假就送到爺爺奶奶家看顧的兒子,趁着午休時間去探望,沒想到進門就遇到了一場争鬥:10 歲的兒子拿了爺爺的手機躲進了廁所,而爺爺舍不得打孫子拿起棍子敲在桌子上 …… 暑假過半,不少家長開始數着指頭盼開學。不說别的,就單單玩手機、平闆等電子産品,沉迷網絡這一件事,就讓好多家庭雞飛狗跳——怎麼把孩子從沉迷手機、平闆等電子産品中拉出來呢?
開始容易結束難
你想沒收手機 他就撒潑打滾
孫女士是真沒想到網上的段子會在自己家真實上演的。更令她焦慮的是,兒子躲進廁所,根本不是因為怕挨揍,而是因為他玩的那局遊戲,還有兩分鐘就結束了。
孫女士的孩子上四年級了,學校布置的暑假作業,包括書面作業、閱讀、勞動、旅行見聞等,内容挺豐富,孫女士還給孩子報了籃球班、遊泳班,而且全家還完成了一趟短途旅行,孫女士自認為給孩子安排的暑假生活還算充實有趣,沒想到,還是因為玩手機的事兒,有了這麼大的矛盾。
孫女士告訴記者,平時主要是自己夫妻兩個帶孩子,偶爾也會給孩子玩手機遊戲,但是時間基本上都在可控範圍内。但是暑假送到老人那裡之後,孩子常常軟磨硬泡纏着老人要手機玩。爺爺奶奶把手機關機藏起來,可是無論藏到哪兒,都能被孩子找出來,剛滿 10 歲的孩子甚至還學會了更改開機密碼,徹底掌控了使用權。孫女士還偶然發現,兒子玩遊戲的夥伴不僅有半大孩子,還有成年人,一邊遊戲一邊語音,不是埋怨就是吹牛,甚至髒話連篇。
無獨有偶,叢先生的女兒上小學三年級,到了暑假大部分時間就是跟着家長"上班",孩子每天刷短視頻的時間至少兩三個小時,每次制止她的時候,孩子總會連連說"讨厭"。
暑假,因青少年長時間使用電子産品而引發的家庭矛盾增多。在記者采訪過程中,不少家長表示,除了電子産品大量占據孩子的假期時間外,還擔心孩子受不良網絡信息影響,無法樹立正确的價值觀,這種看不見的危害才是更大的安全隐患。張女士也發現,沉迷網遊、刷短視頻、看直播的兒子,經常參與的聊天、互動中充斥着不良信息,而孩子也明确表示,長大後的夢想竟是要當"遊戲主播""網紅"。為此,母子倆每天都為玩手機的問題鬥智鬥勇。
手機難以屏蔽
失控還是理智 開學表現大不同
雖然大部分的家長對孩子玩手機持反對意見,但是也有一部分家庭有不同的看法。楊先生就認為,現今社會根本不可能跟手機絕緣,所以早點兒接觸電子産品,讓孩子了解利用網絡,并非壞事。
趙先生非常贊同心理學上"未完成事件"的觀點。人們由于一些情感沒有被充分體驗,因此就在潛意識中徘徊,總是對這個東西或者這件事情惦記着,念念不忘。所以,如果孩子玩手機的體驗沒有得到滿足,隻會讓他尋求别的方法,比如去網吧、去同學家玩,越是禁止,越想嘗試,之後甚至還會演變成欺騙行為。
即便是一些公認的學霸,也一樣的會玩手機遊戲。王同學在本年度石家莊市中考中,拿到 626 分的高分,她的家長就坦言,孩子一直獨立使用手機,在課餘時間也經常玩手機遊戲。中考 622 分的馬同學媽媽介紹說,孩子業餘時間也會玩遊戲,但好在并不會因此沉迷,并且孩子還喜歡打籃球,業餘時間是在遊戲和體育鍛煉之間自由切換的。
都是玩手機,但孩子是節制使用,還是沉迷,開學後的表現還是有很大不同的。從教 30 多年的高級教師趙明芹告訴記者:"沉迷電子産品的孩子,假期生活作息大概率會規律性不強,比較難适應開學後的學校生活。還經常用遊戲中的方式來處理生活中的一些問題,不知道感恩,不會寬容,不會社交,缺乏生活體驗,成為遊戲中的興奮者、生活中的萎靡者,也就成為了學校裡的被動兒。就家庭而言,這種沉迷遊戲的孩子,往往會引發父母的不理智語言和行為,進而形成一個惡性循環。而合理使用電子産品的孩子則有明顯的不同,他們會用更多的時間去和夥伴玩耍,和家長一起體驗生活,一起鍛煉、一起勞動,從生活的點點滴滴體會生活和學習的美好,并且是善于和人交流的,開學後也就更容易融入到學校和班級的大集體裡,在新學期更快地進入狀态,家庭的幸福也利于他們在學校裡有更美好的學習體驗,進而形成一個良性的成長環境。"
以暴制暴不可取
親子關系"報警" 家長學習先行
進入 8 月中旬,假期餘額不足。一面是沉迷電子産品的孩子,一面是束手無策的家長,該如何行動呢?不妨聽聽專家的建議。
河北師範大學教育學院副院長,心理學教授、博士生導師賈甯認為,暑假因為青少年長時間使用電子産品引發的家庭矛盾增多,實際上還是平時家庭關系不良的體現,是一個警示。所以,做父母的還是要先反思日常親子關系的問題,暑期出現親子沖突也不完全是壞事,問題暴露出來,也是一個改善親子關系的契機。想要孩子健康成長,先得有家長改變觀念、積極學習、踏實陪伴。
賈甯說:"電子産品已經成為獲取信息非常重要的途徑,學生的核心素養中就強調了要有信息意識,學生能明确自己的信息需求,有效獲取、處理、判斷、分析、評價和應用信息;主動适應‘互聯網 ’等社會信息化趨勢,具備與信息化社會相适應的安全意識、社會道德與倫理行為。所以面對電子産品,家長在家庭教育中一定要培養孩子的信息意識。"
認識到電子産品的應用是不可回避的,賈甯表示還要認清網絡對未成年人認知方式和學習成績的不良影響:"網絡信息很多是碎片化的、短期刺激的,這種信息的呈現會影響孩子的認知方式。孩子如果習慣于快速、易得地獲取知識,是難以達到真正的學習要求的。而沉迷網絡的成瘾行為,會讓孩子接觸的信息渠道變窄。另外,網絡給孩子帶來的更多是即時的感官刺激。孩子沉迷于網絡,就會減少現實社會的人際溝通,導緻個性與社會化的發展遲滞。所以面對網瘾孩子,家長需要反思的是為什麼青少年會長時間使用電子産品?孩子玩電子産品的時候,家長在做什麼?如果不讓孩子玩電子産品,他們能做些什麼?要減少青少年玩遊戲、刷視頻的時間,就先要思考如何填補孩子這部分空閑時間,讓他們有事可做。青少年正處于尋求刺激的階段,能否找到其他事情來替換,是能否讓孩子擺脫沉迷網絡的關鍵。"
對于在使用電子産品過程中親子關系出現的過激行為,賈甯教授說家長的處理方法很重要。他解釋說,青少年的額葉還未完全發展成熟,自我抑制能力還有待提高。處于兒童期和青春期的孩子,批判性思維還未成熟,對事物的接受和理解比較容易受到情緒、直覺等非理性因素的影響。所以,一旦因為使用電子産品産生争執,家長的強硬措施随着孩子年齡的增長,效果會越來越小,用暴力處理問題容易讓孩子也學會用暴力應對。所以在情緒爆發時,家長一定要先控制情緒,再處理問題。家長應對孩子進行理解和換位思考,也可以先說出自己的感受和理由,并引導孩子在叙述和表達中從情緒轉移到理性思考,這樣就容易從過激的情緒和行動中脫離出來。
賈甯教授提醒說,比解決短期矛盾更重要的是日常習慣培養,從沉迷網絡中擺脫出來是一個長期工程,縮短電子産品使用時間的計劃最好讓孩子來參與制定,想要用好習慣替代壞習慣,家長需要進行有效陪伴,要少說多聽多看多用心。
互動
暑期餘額不足,新學期開學在即,您家的孩子是不是還在每天拿着手機刷視頻、玩遊戲,而難以自拔?對此,你是怎麼看待的?有哪些心裡話要說?歡迎緻電燕趙晚報新聞熱線 96399 參與讨論。
編輯:力洪
責編:楊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