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保障我國的能源安全措施?10月17日上午,二十大新聞中心舉行第一場記者招待會,會議介紹了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複興有關情況,并回答了記者提問,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于如何保障我國的能源安全措施?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如何保障我國的能源安全措施
10月17日上午,二十大新聞中心舉行第一場記者招待會,會議介紹了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複興有關情況,并回答了記者提問。
國家能源局黨組成員、副局長任京東在會上就守住能源安全底線、提供能源保障、能源系統支撐“雙碳”目标實現等提問做出回複。
将重點從三方面守住能源安全底線
就如何守住能源安全底線的提問,國家能源局黨組成員、副局長任京東表示,将重點從三個方面守住能源安全底線,一是紮實抓好固本強基,二是紮實抓好有序替代,三是紮實抓好風險管控。
據任京東介紹,黨的十八大以來,多輪驅動的能源供給體系逐步完善,供給質量和效益不斷提升,能源自給率保持在80%以上。
任京東提出,堅持立足國内多元供應保安全,充分發揮煤炭的壓艙石作用和煤電的基礎性調節性作用,大力提升油氣勘探開發力度,力争到2025年,國内能源年綜合生産能力達到46億噸标準煤以上,同時進一步建立健全煤炭、石油儲備體系。
他同時提出,緊密着眼長遠發展需要,全面構建風、光、水、核等清潔能源供應體系,紮實推動水電、核電重大工程建設,統籌推進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區為重點的大型風電光伏基地建設,因地制宜發展生物質能、地熱能等其他可再生能源,确保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達到20%左右、到2030年達到25%左右。
做好五方面工作提供能源保障
今年8月旱情導緻水電大省四川嚴重缺電。就極端天氣增多的情況下,我國如何在能源轉型和保障能源供應穩定方面取得平衡,避免缺電情況重演,任京東表示,在新形勢下,将緊緊圍繞能源發展的新任務新要求,認真貫徹落實各項決策部署,在進一步夯實常規能源保供基礎的同時,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積極推動綠色低碳轉型,努力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強的能源保障。
任京東表示,将重點做好五個方面工作——抓好形勢監測和運行管理,協調保障發電燃料供應,加強煤炭電力産能建設,推動油氣産業高質量發展,大力發展清潔能源。
據任京東介紹,要簽訂壓實《煤炭安全保供責任書》,對有關省區完成産量和調出量進行政策激勵或約束,同步加強電煤中長期合同履約監管。目前全國統調電廠的存煤保持在1.7億噸以上,比去年同期增加了約1倍,處于曆史最高水平。
就加強煤炭電力産能建設,任京東提到,今年前8個月全國煤炭産量29.3億噸,同比增長了11%。“十四五”以來全國新投産各類電源裝機超過了2.7億千瓦,新增向中東部送電能力在2000萬千瓦以上。
油氣産業發展方面,目前國内原油産量已經連續3年增産,天然氣的産量連續5年增産超過100億立方米,油氣的儲備能力穩步提升,市場穩定供應的底氣進一步增強。
“目前,北方地區正在陸續進入冬季供暖期,我們正會同有關方面全力以赴做好各項準備,多措并舉增強能源供應。”任京東稱,我們的目标是要确保人民群衆溫暖過冬,以實際行動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
堅持先立後破,深入推進能源革命
就能源系統如何牢牢立足基本國情和能源資源禀賦來推動能源綠色低碳發展,為如期實現“雙碳”目标提供支撐的問題,任京東表示,能源發展既要保障安全,也要推進轉型。在新發展理念的引領下,我國能源綠色低碳轉型的步伐不斷加快,發展的質量和效益大幅提升。
任京東表示,近十年,我國以年均3%的能源消費增速支撐了年均6.6%的經濟增長,能源的消耗強度累計下降了26.4%,探索走出了一條生态優先、綠色低碳的高質量發展道路。
據任京東介紹,我國非化石能源保持躍升發展的勢頭,化石能源清潔高效利用成效顯著,化石能源清潔高效利用成效顯著。
“下一步,我們按照黨的二十大要求,立足我國能源資源禀賦,堅持先立後破,深入推進能源革命,加快規劃建設新型能源體系,堅定不移推動能源綠色低碳發展。”任京東提出,重點包括:加強煤炭清潔高效利用,積極推進煤電“三改聯動”,“十四五”期間計劃改造規模合計6億千瓦左右,紮實推動CCUS(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封存)的技術示範應用。大力發展非化石能源,大力推進風電和太陽能發電的高質量發展,推動水電、核電重大工程建設,因地制宜發展生物質能、地熱能等其他可再生能源。積極構建新型電力系統,着力推動電網主動适應大規模集中式新能源和量大面廣的分布式能源的發展。大力推動終端用能轉型升級,加強重點用能領域節能降碳,積極推進電能替代,力争到2025年電能占終端用能的比重達到30%。
任京東還表示,在做好我們自己的事的同時,我們要認真落實全球發展倡議,積極參與應對氣候變化的全球治理,不斷推進全球清潔能源夥伴關系,全面助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新京報貝殼财經記者 朱玥怡 編輯 嶽彩周 校對 柳寶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