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戰國四公子,他們最突出的特點就是能養士,那麼養士究竟有什麼用呢?說的高尚一點,養士是為了為國保社稷為民謀福祉。事實上,說養士并不完全準确,士不一定能利國利民,養賢才算是真的為國為民。
《易》曰:“聖人養賢,以及萬民”。《易經》說:“聖人收養賢良人才,恩澤及于天下百姓。”那麼什麼樣的人才是賢良之人呢?他的道德品行高尚,才幹足以整頓朝綱、匡扶社稷,見識足以高瞻遠矚、洞察一切,影響力可以團結天下有志之人,用到大處可以有利于天下,用到小處也可以治理國家。所以賢德的人會用豐厚的俸祿來收養這些人,用尊崇的地位來禮待他們,養一個人就可以讓天下百姓都被恩澤,這才是真正的養賢之道。
如果按照這個标準來說,似乎戰國四公子中隻有信陵君魏無忌比較接近這個标準,其他人都相距甚遠。孟嘗君田文養士不是相距甚遠的問題,而是私心重而公心淺。為什麼這麼說呢?
孟嘗君在薛,招緻諸侯賓客及亡人有罪者,皆歸孟嘗君。——《史記·孟嘗君列傳》田文養士良莠不齊,不管是什麼背景出身,隻要有一技之長,來者不拒統統接納。在雞鳴狗盜之人投靠到田文門下時,他本不打算接收,因為怕敗壞自己的好名聲,但是他聽了兩個人的能力以後,意識到這兩個人的能力可用,于是田文說出了:“正所謂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将雞鳴狗盜都收在自己門下。
《尚書》曰:“受為天下逋逃主、萃淵薮。”商纣王是收留天下罪人的窩主,藏污納垢的匪巢,孟嘗君田文幹的也是類似的勾當。有德有才的是聖賢,有德無才的是君子,有才無德的是小人,無德無才的是庸人。田文手下大多是有才無德之人,他們投靠田文就是為了混口飯吃,聽命于田文,哪怕是殺人越貨的勾當,也沒有什麼關系,說什麼匡扶社稷、造福百姓,說說而已吧。
錢穆先生曾說:“其時孟嘗君在齊固已戴震主之威名,天下知有薛,不知有齊矣。”
田文養士的目的,也不是為了齊國,而是為了自己,他利用自己相國的身份,用國家之财,養私人之士,讓天下人隻知道有薛公而不知道有齊王。博虛名,藏私欲,養奸佞,亂社稷,田文本身就是個奸佞之人。
田文很聰明,他是齊相田嬰的小兒子,也就是庶出,按道理田文是沒有機會繼承田嬰的爵位的。剛生下來的時候,父親田嬰還讓田文的母親不要養活田文,但是田文的母親沒有聽從田嬰的話,還是把田文偷偷養大。田文長大了之後,母親帶着他去見田嬰,田嬰大怒道:“五月份出生的孩子不能養,他長到和門戶一樣高的時候,就會危害父母的!”田文聽了父親的話不以為意,說道:“我們的命運是由上天決定的,怎麼是由門戶決定的呢?如果是因為門戶決定的,把門戶加高不就可以了嗎?”田嬰被自己的兒子問的無言以對,隻好說道:“你不要再說下去了。”
文曰:“人生受命于天乎?将受命于邪?”嬰默然。文曰:“必受命于天,君何憂焉?必受命于戶,則可高其戶耳,誰能至者!”——《史記·孟嘗君列傳》田文不放棄任何一個機會,對于他而言,他要為自己和母親證明,盡管是庶出,但自己也可以有一番作為。他對父親田嬰說:“您在齊國做相國很久了,已經輔佐了三代君王,但國家的疆土并沒有擴大,而您的财富卻積累的越來越多,這不是喜事而是災禍。人都說宰相的門下出宰相,将軍的門下會出将軍,但是我在您的門下卻看不到一個賢能的人,大多數都是飽食終日無所事事的無能之輩,而齊國也一天天的被諸侯所不恥。”
文曰:“君用事相齊,至今三王矣,齊不加廣而君私家富累萬金,門下不見一賢者。文聞将門必有将,相門必有相。今君後宮蹈绮縠而士不得(短)〔裋〕褐,仆妾餘粱肉而士不厭糟糠。今君又尚厚積餘藏,欲以遺所不知何人,而忘公家之事日損,文竊之。”——《史記·孟嘗君列傳》田嬰被田文的話打動了,自己獨攬齊國大權多年,但安于現狀缺少進取之心,這對于自己和家族開講确實不是好事,田文年紀幼小,卻有過人的心智,讓田嬰對田文這個兒子不得不刮目相看。于是田嬰讓田文負責招待賓客,田文有禮有節、處置得體,很快就聞名于諸侯,四方之人對田文贊不絕口,都要求田嬰立田文為世子。依靠外部力量的支持,田文成為了世子,田嬰死後田文繼承了父親的爵位。至于田文的那十幾個哥哥,正史裡沒有記載,他們徹底消失在人們的視野裡了,從後來田文在趙國的表現來看,這些在田文年幼時,就對他和母親冷言冷語的人,在田文心目中,這些人自然不是什麼親人而是仇人,結局可想而知了。
田文的賢名是靠門客的鮮血鑄就的,這本身就不是賢者所為。田文招攬天下之人,給予的待遇都和自己一樣。田文甯可舍棄家财,也要給予門客豐厚的待遇,因此在天下好利之人眼裡田文這裡簡直是人間天堂,大家都趨之若鹜競相來投。田文每當和賓客交談的時候,就有人在屏風之後記錄,賓客離開後,田文就會派人到賓客的家裡去慰問,大家因此都稱贊田文的賢名。但是我卻有點背脊發涼,田文知道了賓客的家庭住址和背景,把賓客的背景調查的這麼清楚,目的僅僅是派人去慰問這麼簡單嗎?為我所用自然沒問題,如果不能為我所用,恐吓威脅自然是少不了的,因為可以有的放矢,跑的了和尚跑不了廟。如果和自己敵對的話,收拾人也知道了去處。
孟嘗君待客坐語,而屏風後常有侍史,主記君所與客語,問親戚居處。客去,孟嘗君已使使存問,獻遺其親戚。——《史記·孟嘗君列傳》下面的一出戲更讓我懷疑是田文自導自演的,說的是他的一個賓客,他和田文一起用飯的時候,有人遮住了燈光,賓客認為吃的飯食和田文的不同,便準備離去,田文趕緊親手把酒食端到賓客面前,證明和賓客的一樣,賓客看後羞愧無比,于是拔劍自刎。
孟嘗君曾待客夜食,有一人蔽火光。客怒,以飯不等,辍食辭去。孟嘗君起,自持其飯比之。客慚,自刭。——《史記·孟嘗君列傳》真正賢德之人是不會通過記錄他人言行的方式,通過賜予貴重禮物的手段,來宣揚自己的賢德的,更不會用他人的鮮血,來鑄就自己的賢名,還寫出來讓人知道。
孟嘗君田文雖然道德水平不高,卻也并不是一無是處之人,他能聽取别人的建議,并積極改正,這是他的優點。孟嘗君田文曾代表齊國前往楚國訪問,楚王送給他一張象牙床。田文令登徒直先護送象牙床回國。登徒直不願意去,他對孟嘗君門下人公孫戍說:“象牙床價值千金,如果有一絲一毫的損傷,我就是賣了妻子兒女也賠不起,你要是能讓我躲過這條差事,我有一把祖傳的寶劍願意送給你。”公孫戍答應了登徒直。公孫戍對孟嘗君說:“各個小國之所以都仰慕您想讓您擔任國相,是因為您能扶助弱小,使滅亡的國家複存,是後嗣斷絕者延續,大家因此十分欽佩您的仁義,仰慕您的廉潔。現在您剛到楚國,就接受了象牙床的厚禮,那麼那些還沒有去過的國家,又拿那什麼來接待您呢?”孟嘗君回答說:“你說的有理。”于是決定謝絕楚國的象牙床厚禮。
公孫戍于是告辭離開,當他還沒有離開大門的時候,孟嘗君把他叫了回來,對他說:“你為什麼那麼趾高氣揚,神采飛揚呢?”公孫戍隻好把登徒直拜托自己的事和盤托出,孟嘗君并不責怪公孫戍,而是讓人在門上貼出告示,寫道:“無論任何人,隻要能弘揚我田文的名聲,勸止我田文的過失,即使他私下接受了别人的饋贈也沒關系,都趕快來提出意見。”
田文養士的目的是為自己攫取利益,盡管他賢名譽滿天下,但是齊王似乎對他并不感冒。反而是千裡之外,正求賢若渴的秦昭襄王對田文産生了興趣,要是派專人拜訪田文,邀他到秦國出任國相之位。田文感覺自己終于有了展示能力的機會,既然齊國不用自己,秦國也未嘗不可,于是積極準備入秦為相。他手下的門客都不贊成的入秦,但田文一意孤行,這時候,戰國時期著名的說客蘇代,給他講了一個故事:故事的主角是木偶和土偶。“天色陰沉即将大雨,木偶嘲笑土偶說如果下起大雨,你将被摧毀。土偶說我本就有泥土所制,就算被大雨澆毀,也會回到泥土之中去。而你卻隻能随波逐流,不知道流到什麼地方。秦國是虎狼之國,你入秦為相禍福難料,如果不能回到故土,豈不被歸故國之人所恥笑。”孟嘗君于是放棄了入秦的想法。
緣分來了擋也擋不住,田文終于還是在齊王的命令下入秦,秦昭襄王立即拜田文為相。有人勸谏秦昭襄王說:“田文畢竟是齊人,就算有能力,他也會優先為齊國考慮,而不會為秦國考慮,這樣的人對于秦國來講,隻是禍害絕不是賢能。因此,不僅不能任命為相,反而應該除之而後快。”秦昭襄王采納了這種說法,于是把田文軟禁起來,準備将他殺死。田文這下可慌了神,他于是想通過賄賂秦昭襄王的寵妃為自己謀條活路,而這個寵妃放出風聲說:“除非你能将你天下最至美的白狐狸皮給我,我才可能在秦王面前為你祈求活命。”孟嘗君田文本來是有白狐狸皮的,但他在入秦的時候,為了博取秦王相關的好感,已經将白狐狸皮送給了秦王。這下田文沒了辦法,但幸好他手下有狗道之輩,替他進入府庫,将白狐狸皮偷出,因此田文得以脫罪。
但這個故事是漏洞百出的。作為秦王寵妃不可能不知道,白狐狸皮已經送給了秦王,而她還堅持要索要這個東西,就證明這不是她的需求,而是秦昭襄王的試探。秦王要看一看田文如何替自己脫罪。最終決定田文能否脫離險境的,是秦昭襄王,其他人均無此能力。田文的所作所為,和君子行徑背道而馳,秦王選相也要以德服衆、以才治國,顯然田文屬于有才無德之輩,這樣的人确實不适合在秦國為相。但秦王也不想背負殺賢的罪名,因為在世人眼中孟嘗君的名聲顯赫、聞名于世,如果自己殺了這樣的賢人,豈不是給天下人口實。因此田文逃到關口的雞鳴是必要的,秦王放田文出關的命令才是真實的。
孟嘗君過趙,趙平原君客之。趙人聞孟嘗君賢,出觀之,皆笑曰:“始以薛公為魁然也,今視之,乃眇小丈夫耳。”孟嘗君聞之,怒。客與俱者下,斫擊殺數百人,遂滅一縣以去。——《史記·孟嘗君列傳》
田文從秦國回到齊國的途中經過趙國,趙國的平原君趙勝盛情款待,趙人早就聽說過田文恩賢名,于是都出來要一睹風采。但是很多人看後卻大失所望,他們說:“都以為孟嘗君是偉岸的丈夫,卻想不到是一個瘦小的男人。”孟嘗君田文大怒,跳下車來拔劍就砍,他的門客也一起下車,幾百趙人都倒在了血泊之中,孟嘗君才作罷乘車而去。田文因一言而興無名之火,緻數百人死于非命,這更不是賢者所為。
入秦為相不過是兵行險招的障眼法,成為齊國相國,才是孟嘗君的真實目的。既然秦國都認可了自己的能力,齊王如果還不用自己,不就成了昏庸的代名詞了嗎。果然,田文回到齊國後,就被齊王任命為相國。
為了雪恥,田文準備聯合魏國和韓國共同讨伐秦國。從地理位置來看,田文這麼做就是為了公報私仇,因為伐秦對齊國開講,并沒有什麼好處。蘇代勸說田文說:“你這麼做,隻會讓魏國、韓國變得壯大,從而不依靠齊國,這對齊國并沒有什麼好處。”田文認為蘇代說的有道理,因此就暫時放棄了伐秦的想法。但孟嘗君田文卻是個睚眦必報之人,自己在秦國所受到的屈辱,一定要想辦法讓他們償還。
有人會說田文在軍事上取得的成就,如他擊敗楚國、擊敗秦國,又最終配合燕國及多國聯軍,幾乎讓齊國滅國。但我們不應該忽視的事實是:伐楚的勝利,是依靠強大的齊國軍事實力加上韓、魏兩國的配合完成的;伐秦的勝利,同樣依靠齊國強大的軍事實力以及韓、魏兩國的密切配合,三國聯軍攻入函谷關,迫使秦昭襄王割地求和,但這場戰鬥最大的受益者是韓國和魏國,他們都獲得了實地。而齊國除了空耗軍力外,并沒有什麼實際上的利益所得。反倒是孟嘗君田文,為自己賺了個盆滿缽溢,赢得了好名聲。
田文能力突出,卻不是為齊國謀劃,處事隻為一己之私,因此才導緻了他死後家族的敗落。田文死後,他的幾個兒子為了争奪爵位互相征伐,導緻齊、魏兩國聯軍共同滅掉了薛邑。對于薛邑這個國中之國,齊王早就欲除之而後快,隻是田文在世時,對于田文的能力還有所顧忌,但田文死後就是另外一回事了。曆史上對于孟嘗君田文的評價很多,其中荀子對孟嘗君的評價是比較中肯的。
荀子:“上不忠乎君,下善取譽乎民;不恤公道通義,朋黨比周,以環主圖私為務。”孟嘗君田文有“四不”:通過他人的鮮血,來鑄就自己的賢名,這是不仁;通過讨伐他國建立功業,為自己謀求名譽,這是不義;因一己之私,聯合外國讨伐自己的故國,這是不忠;因為自己的自私,導緻自己身後家族敗落乃至滅亡,這是不孝。田文空有孟嘗之名,而無孟嘗之實。
一個人的曆史,一家之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