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滴滴老年版來了!
1月22日,滴滴老人打車小程序在全國正式上線試運行。該小程序采用大字号簡潔設計,提供“電話叫車”服務,支付方式有兩種:呼叫滴滴快車可采用線上支付,呼叫出租車可采用現金支付。
來 源丨21世紀經濟報道(jjbd21;作者:陳永傑)、滴滴出行、交通發布微博
滴滴老年版來啦!
圖 / 滴滴出行
據滴滴出行,1月22日,滴滴老人打車小程序在全國正式上線試運行!
試運行期間暫定名為“滴滴關懷版”。
同時1月25日起在試點城市開通電話叫車熱線,根據大家反饋逐步推廣到更多城市。
滴滴推出老人打車小程序
10個常用場景可一鍵叫車
在原有“關懷模式”基礎上,滴滴老人打車小程序對每一個細節都進行适老化改造,大字号簡潔設計,方便老年人操作使用。
6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可以在子女、社區工作人員及其他親友的協助下注冊并進行首次實名認證。
10個常用地址,可提前輸入常去的超市、學校、子女住址、醫院等地址,讓打車變成兩步走:打開小程序-選擇常用地址,就能呼叫滴滴快車!
滴滴成立老年人打車電話熱線
提供“電話叫車”服務
沒有智能手機?沒關系,隻要您是經過滴滴老人打車小程序實名認證、設置常用地址的60歲及以上老年人,撥打滴滴老年人打車電話熱線,即可由平台代為呼叫出租車(快的新出租)。
叫車成功後,平台會向叫車人發送短信,提示車輛信息及預估到達時間,并通過電話聯系叫車人。
支付方式有兩種:呼叫滴滴快車可采用線上支付,呼叫出租車可采用現金支付。
滴滴出行方面稱,目前,滴滴老人打車小程序和老年人電話叫車熱線還在試運行,技術和服務上還有很多不成熟。
“我們将不斷升級各項功能,包括‘一鍵叫車’支持呼叫更多車型、開通親友代付通道、接入交通部電話叫車熱線等。”
此前,交通運輸部召集8家平台公司座談:
2020年12月25日,交通運輸部運輸服務司組織召開平台公司座談會,研究便利老年人打車出行有關工作。
曹操出行、滴滴出行、首汽約車、T3出行、高德地圖、美團打車、申程出行、嘀嗒出行8家平台公司相關負責人參加會議。
據悉,部運輸服務司将組織各平台公司重點優化三大方面服務:
一是優化網約車約車軟件功能,增設方便老年人使用的“一鍵叫車”功能,争取春節前開通試運行;
二是依托95128約車服務号碼,在保持巡遊出租汽車電召服務的同時,加快開通主要網約車平台電話叫車服務 ;
三是通過技術手段,指導主要平台公司為老年人提供優先派單服務 。
南财快評:2.5億人被app抛棄?
現代社會須兼容老人的生活方式
圖 / 圖蟲
(作者:陳永傑 中山大學政務學院副教授)
近期網絡流行2.5億人被app抛棄,主要是說有2.5億的中國老年人不會使用app。這個數字正确與否,以及背後有什麼樣的社會經濟背景引起了輿論的歎息,也有相關的讨論。
筆者看到“2.5億人被app抛棄”這個标題時,不由得想起最近網上熱傳一段視頻:
一位白發老人乘公交車沒有拿出手機無法掃碼,不但公交司機聲稱須按規停車拒載,車上多名乘客還紛紛對這位老人惡言相向。最後,一面茫然的老人被民警帶下了車。
筆者猜測,該地公交在疫情期間估計是實行了乘客須先掃健康碼再乘車的規則。同時可以合理地推測該位老人大概不會用智能手機,甚至就沒有手機。
那麼此類事件的道理應該怎樣評?
毋庸絮言,老年群體面對着數字鴻溝,并且早在疫情出現前,類似的困境就已經在銀行ATM、醫院的挂号打單機以及各種政府部門的電話查詢系統上出現過了。那麼,有什麼經驗可供參考呢?在智能手機的電子支付模式出來之後,出現過很多老人用現金購物遭拒的案例。
有關部門曾為此強調,現金是法定貨币,不得拒收。然而,到了疫情時期的特殊安排這類事情上,似乎就沒有很好的通用應對辦法為老年群體解困。
那麼是不是就沒有什麼可以做?數月前,本報就讨論過低收入家庭的小朋友,在上網課時面對的數字鴻溝問題。我們提議過應該同時啟用門檻較低的教育電視頻道,以及加大力度為這些家庭送去智能設備。回顧過去一段時間各地的情況,中西部省份不少都使用了電視這個媒介,珠三角與長三角這些富裕地區則更多由地方财政或慈善基金捐出了智能設備。這都是很好的經驗,可以對老人在疫情時期的出行便利有何啟示嗎?
筆者提一個建議,大多數城市都有老人公交優惠,用老人證乘車有折扣甚至免費,那麼是否有可能讓老人的健康信息跟老人證上的信息打通,刷一次就驗證兩項信息?值得留意的是,各地負責出老人證的老齡辦在2019年的機改後已經歸入了同時兼顧公衛信息的衛健委,這正好是一個不用跨部門解決的問題。
更值得思考的問題,其實是社會應該怎樣對待老一輩群體的生活習慣。在各種社會議題的讨論中,我們經常會提及“生活方式”這個詞,維持一個國家或地區本地人的原有生活方式不變,經常是政策目标中的關鍵内容。然而,很少有人會認真思考“生活方式”隐含了什麼意思。從生命周期的角度看,每一代人的生活方式都形成于青少年時期,到了工作年齡段後穩定下來,之後由于年紀大、學習能力下降,便很難再推倒重來。生活方式不變其實就确保人可以對自己日常生活中的一切常規形成穩定預期,覺得有把握。想一想,是不是有了這種把握,社會才可以有穩定有序?
但是科技在進步,新一代的生活方式總是在不斷地變化之中,那麼應該怎樣處理代際之間的這種差異?可能很多人會有很多不同的回應方式,但是筆者認為原則應該是兼容關系,而絕不應允許粗暴的替代關系。就如電子支付的同時必須允計現金支付一樣。這不僅僅關于這一代老年群體的福祉,我們的所作所為也正在給下一代人樹立榜樣。
年輕一代會看在眼裡,待我們老去,依樣畫葫蘆地來招呼我們。如果到時用視網膜支付而閣下剛好白内障,那怎麼辦?
尊重老人的生活方式,想盡辦法兼容他們習慣的社會常規,是我們在數字社會中應對老齡化的唯一選項。
本期編輯 劉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