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起源于黃河流域,為古代漢族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和智慧的結晶。遠在春秋時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個節氣,以後不斷地改進與完善,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确立,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一看二十四節氣的由來及含義吧!
二十四節氣的由來
曆史上中國的主要政治、經濟、文化、農業活動中心多集中在黃河流域中原地區,二十四節氣也就是以這一帶的氣候、物候為依據建立起來的。早在東周春秋戰國時代,中國勞動人民中就有了日南至、日北至的概念。随後人們根據月初、月中的日月運行位置和天氣及動植物生長等自然現象,利用之間的關系,把一年平分為二十四等份。并且給每等份取了個專有名稱,這就是二十四節氣。到戰國後期成書的《呂氏春秋》“十二月紀”中,就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個節氣名稱,這八個節氣是二十四個節氣中最重要的節氣。标示出季節的轉換,清楚地劃分出一年的四季。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确立。
二十四節氣的歌訣
【歌訣】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兩節不變更,最多相差一兩天。上半年來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解釋】春(立春)雨(雨水)驚(驚蟄)春(春分)清(清明)谷(谷雨)天,夏(立夏)滿(小滿)芒(芒種)夏(夏至)暑相連(小暑和大暑)。秋(立秋)處(處暑)露(白露)秋(秋分)寒(寒露)霜降(霜降),冬(立冬)雪(小雪)雪(大雪)冬(冬至)小(小寒)大(大寒)寒。每個月有兩個節氣,時間最多相差一兩天。上半年是初六和二十一,下半年是初八和二十三。
二十四節氣的含義
1、立春:立春是二十四個節氣的頭一個節氣,其含意是開始進入春天,“陽和起蟄,品物皆春”。過了立春,萬物複蘇生機勃勃,一年四季從此開始了。
2、雨水:雨水是二十四個節氣的第二個節氣,這時春風遍吹,冰雪融化,空氣濕潤,雨水增多,所以叫雨水。人們常說:“立春天漸暖,雨水送肥忙”。
3、驚蟄:驚蟄表示“立春”以後天氣轉暖,春雷開始震響,蟄伏在泥土裡的各種冬眠動物将蘇醒過來開始活動起來,這個時期過冬的蟲排卵也要開始孵化。
4、春分:春分是春季90天的中分點,這一天南北兩半球晝夜相等,所以叫春分。這天以後太陽直射位置便向北移,北半球晝長夜短,所以春分是北半球春季開始。
5、清明:清明時氣候清爽溫暖,草木始發新枝芽,萬物開始生長,農民忙于春耕春種。從前,在清明節這一天,有些人家在門口插上楊柳條,還到郊外踏青,祭掃墳墓。
6、谷雨:谷雨就是雨水生五谷的意思,由于雨水滋潤大地五谷得以生長,所以谷雨就是“雨生百谷”。諺雲“谷雨前後,種瓜種豆”。
7、立夏:立夏是夏季的開始,從此進入夏天,萬物旺盛大。習慣上把立夏當作是氣溫顯著升高,炎暑将臨,雷雨增多,農作物進入旺季生長的一個最重要節氣。
8、小滿:小滿是夏季的第二個節氣,從小滿開始,大麥、冬小麥等夏收作物,已經結果、籽粒飽滿,但尚未成熟,所以叫小滿。
9、芒種:芒種時最适合播種有芒的谷類作物,如過了這個時候再種有芒和作物就不好成熟了。同時,“芒”指有芒作物如小麥、大麥等,“種”指種子。
10、夏至:夏至時陽光幾乎直射北回歸線上空,北半球正午太陽最高。此時北半球白晝最長、黑夜最短,從這一天起進入炎熱季節,天地萬物在此時生長最旺盛。
11、小暑:小暑時天氣已經很熱了,但還不到最熱的時候,所以叫小暑。此時,已是初伏前後。
12、大暑:大暑是一年中最熱的節氣,正值勤二伏前後,長江流域的許多地方,經常出現40℃高溫天氣。
13、立秋:立秋指從這一天起秋天開始,秋高氣爽,月明風清。此後,氣溫由最熱逐漸下降。
14、處暑:處暑時夏季火熱已經到頭了,暑氣就要散了,是溫度下降的一個轉折點,是氣候變涼的象征,表示暑天終止。
15、白露:白露時天氣轉涼,地面水汽結露。
16、秋分:秋分這一天同春分一樣,陽光幾乎直射赤道,晝夜幾乎相等。
17、寒露:白露後天氣轉涼,開始出現露水,到了寒露,則露水日多且氣溫更低了。
18、霜降:立降時天氣已冷,開始有霜凍了,所以叫霜降。
19、立冬:立冬是冬季的開始,冬作為終了之意是指一年的田間操作結束了,作物收割之後要收藏起來的意思。
20、小雪:小雪氣溫下降,開始降雪,但還不到大雪紛飛的時節,所以叫小雪。
21、大雪:大雪前後,黃河流域一帶漸有積雪,而北方,已是“千裡冰封,萬裡雪飄”的嚴冬了。
22、冬至:冬至這一天,陽光幾乎直射南回歸線,白晝最短,黑夜最長,開始進入數九寒天。
23、小寒:小寒以後,開始進入寒冷季節。冷氣積久而寒,小寒是天氣寒冷但還沒有到極點的意思。
24、大寒:大寒就是天氣寒冷到了極點的意思,前後是一年中最冷的季節,正值三九剛過,四九之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