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多年前送了我一本《文化苦旅》,現在這本書已經成了娃兒的枕邊書了。如果有家長要問我孩子應該讀些什麼書,我強烈推薦大一點的孩子一定要讀讀這本書。作者依仗着淵博的文學和史學功底,豐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藝術表現力所寫下的這些文章,不但揭示了中國文化巨大的内涵,而且也為當代散文領域提供了嶄新的範例。“此散文集堪輿為'大散文',意味着大的格局、大的氣度、大的視野。雖然著者的文筆是散文性的,但其眼光卻是曆史性的,有着超越文化曆史現實之處。”(加拿大華人神學院天道學院院長區應毓評)。
這幾天整理娃兒從小到大的作文,找出來一篇他七年級時寫的《淺品文化苦旅》,文章不長,感悟也不算深刻,文字倒還空盈輕靈。我很欣慰,可見文化的種子已在他心中悄然萌芽。也可以看出,我從小對他進行的閱讀興趣培養還是初見成效的。回想十多年前,無數個華燈初上的夜晚,我和娃兒靠在床頭,一遍遍地閱讀各種各樣的讀本。現在突然很懷念這樣的場景,還有比這更美好的時刻嗎?正如序中所言:時間和文字在一個個老庭院裡厮磨,這是文化存在的極溫暖方式。千般荒涼,以此為夢;萬裡蹀躞,以此為歸。
淺品《文化苦旅》
文化不應該是貴族的象牙塔裡的一種玩賞 ,它應該是無處不在、生生不息的一種生活方式。
——題記
有這樣一本書:翻開它,你能看到重巒疊嶂,能看見驚濤駭浪,能看見百花齊放,能看見黃沙漫天。文化與景物巧妙地融合在一起。這就是《文化苦旅》。
這是一本奇妙的書。你說它苦,它苦中帶樂;你說它樂,但字裡行間又流露出一種悠久的苦澀。除去前面三篇小說,正文被分為了“中國之旅、世界之旅、人生之旅”三部分。沒錯,想要真正地感悟文化,首先要從祖國看起,再到世界,做到“立德立言,無問西東”,最後再到自己。
由景生情,由自然感悟文化,應當是此書的精髓所在。在書中,餘秋雨帶我們領略了雄偉壯闊的都江堰,破敗滄桑的道士塔,曆史悠久的莫高窟……在這其中,我們會随着餘秋雨的腳步一覽中華五千年文明曆史誕生出的燦爛文化。
一直以來,我都認為文化的貯存地就在那些圖書館和大學裡。看了這本書我才真正領悟到,中國文化的真實步履,貯存在那山重水複、莽莽蒼蒼的大地上。大地默默無言,隻要來一二個有悟性的文人一站立,它封存久遠的文化内涵也就能“嘩”的一聲奔瀉而出。從古至今,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為壯麗的祖國大地而折服。試想,當你站在沙漠的戈壁上時,夕陽西下,秋風蕭殺,你心裡是會想起“草上孤城白,沙翻大漠黃,秋風起邊雁”的凄涼,還是會想起“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委婉?當你真正融入大自然之中,你會迷戀上她千種萬種的風情。陽關茫茫的白雪,廬山迷蒙的霧霭,蘇州美麗的園林,吳江凄冷的落葉……這一切,會讓你對悠久曆史與古老文化産生發自内心的敬仰,甚至,是對它們的膜拜。
文化之苦旅,苦了人,甜了心。
在這本書中,我能看出,作者每到一個地方,在離别時他總是不舍的。例如,在離開都江堰時,一副樸素的對聯“拜水都江堰,問道青城山”就寄托了餘秋雨老先生無限的留戀。這是對美景的留戀,更是對文化的留戀。
閱讀《文化苦旅》,向這些燦爛的文化緻敬!
(圖片來源于網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