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點亮夢想,2022年4月24日是第七個中國航天日,濰坊以特有的方式逐夢九天,大力弘揚航天精神,在實現航天夢、中國夢的征程中,貢獻濰坊力量。
4月24日,中央廣播電視總台進行了航天主題直播,濰坊風筝在中午黃金時段登陸央視,濰坊市廣播電視家提供信号支持,在濰坊濱海國際風筝放飛場見證航天主題風筝放飛,采用地空聯動錄制方式全景多維展現“中國空間站”風筝從組裝到放飛,從“神舟十三号載人飛船”與“天宮空間站”對接到宇航員出艙的全過程。
此次活動是由濰坊國際風筝會綜合服務中心組織,傳統風筝紮制藝人和風筝放飛愛好者們共同參與風筝放飛,以此表達對祖國航天事業取得偉大成就的美好祝福。
在濰坊濱海國際風筝放飛場上空,一隻寬度3.5米、長度8米、高度3.5米、腰節長度150米的巨型“中國空間站”主題風筝迎風飄揚,逼真地展現了神舟十三号載人飛船與“天宮号”空間站成功交會對接、脫離返航、航天員出艙太空漫步的過程,整個場面甚是壯觀,吸引了不少遊客前來觀看。
這次放飛的“中國空間站主題風筝”屬于巨型技巧性風筝,在目前的傳統風筝技藝中已屬于少見形式。總長160多米,要八九個人合力才能将它放起。風筝前面的主體以天宮号空間站為原型縮比制作而成,寬度3.5米,長度8米,高度3.5米。後面龍尾采用傳統濰坊風筝龍頭蜈蚣的腰身後面的腰節長度150多米,前30件腰片展現了中國航天事業所取得的重大成就,象征中華騰飛,航天鑄就中國夢。後70件腰片則象征着中華巨龍騰飛。
“中國空間站”主題風筝去年11月就開始構思設計,由第四代濰坊傳統風筝代表性傳承人劉志江及濰坊班墨風筝公司20餘位風筝藝人把傳統紮制技法與現代數字技術結合,曆時兩個多月制作完成,經曆了四次改版。
最讓大家好奇的是,“神舟十三号載人飛船”是如何實現與“天宮空間站”完美對接的?劉志江說,這是濰坊風筝的一個傳統工藝,名叫“風筝碰兒”,即風筝中帶有附屬機關,放風筝時,隻要将“風筝碰兒”放到風筝線上,它就會随風自動與風筝對接。此外,風筝中還涉及了諸多機械和電子原理,如航天員出倉即通過電機 杠杆實現。最終通過遙控和手動雙向操作,完美地展現出神舟十三号太空之旅。
劉志江說,值此第七個中國航天日,我們紮制和放飛空間站主題風筝,就是想通過自己的這個技藝,去展現我們對航天事業和愛國的這種心情。一個是祝賀咱們神舟十三号順利返航,緻敬中國航天事業和航天英雄,再一個就是了解到中國在運載火箭、人造衛星、載人航天和深空探測等多個航天領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借此放飛活動,來表達我們濰坊風筝軋制藝人對祖國航天事業的美好祝願。
在放飛現場,不僅僅是“中國空間站”主題風筝,一些大型“宇航員”主題現代軟體風筝、“航天飛機”主題風筝、濰坊傳統龍頭蜈蚣風筝等也是在天空中争奇鬥豔,小小的風筝不僅繼承了非物質文化遺産對中國航天史的追根溯源和不斷創新,也完美的展現了中國在航空航天領域取得的巨大成就,用航天夢托舉中國夢,更加激發彙聚起人們追夢逐夢的磅礴力量。
濰坊放飛風筝慶祝中國航天日,這其中有不解的緣分。
衆所周知,濰坊是世界風筝都,是風筝的故鄉。而風筝,被成為人類最早的飛行器。早在2000多年前,我們的祖先就發明了最早的飛行器──風筝。據文獻記載,先秦諸子之一墨翟(墨子)用三年時間研制木鸢,使它在天空飛翔。這便是最早的飛行器──風筝的雛型。
從向往天空到逐夢太空,随着我國航天事業的蓬勃發展,從近地空間到萬裡高軌,從月球表面到火星軌道,火箭、飛船、衛星等各種航天器……這些大大小小的航天器就像放飛在浩瀚太空裡的風筝。為了緊緊攥住手中的“線”,中國的航天人始終凝望星空,不敢懈怠。
自古以來,中國人就有一個“飛天”夢。從“紙面”到“地面”再到“天空”,宏偉藍圖從夢想逐漸變成現實。我國在建設航天強國的道路上成績斐然,令人振奮。而濰坊,也在布局航天産業,助力飛天逐夢,濰坊航空航天産業園項目坐落于濰坊高新區,占地4640畝,規劃到2025年,引進航空航天上下遊企業50家以上、實現産值335億元。
神舟歸來星河闊,逐夢九天再啟航。歸航不是終點,對航天的探索,我們一刻未曾停歇。濰坊也在新的征程上乘勢出發,進一步打造“陸海空天”全鍊條的國際動力城,開創高質量發展新局面。
融媒記者:宮海娜 齊曉軍 王文稼 李建義 相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