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站材料力學誰講得好?2018年底,網絡上突然掀起一股“六學”之風,“六學梗”在知乎和b站兩大年輕人聚集地遍地發芽,什麼“文體兩開花”、“人類的本質是複讀機”、“中美合拍”等,并迅速蔓延至微博,豆瓣,各大門戶網站,引發全網模仿,改編,創造至今,熱度不退,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于b站材料力學誰講得好?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b站材料力學誰講得好
2018年底,網絡上突然掀起一股“六學”之風,“六學梗”在知乎和b站兩大年輕人聚集地遍地發芽,什麼“文體兩開花”、“人類的本質是複讀機”、“中美合拍”等,并迅速蔓延至微博,豆瓣,各大門戶網站,引發全網模仿,改編,創造。至今,熱度不退。
“六學”作為一種新興的網絡文化現象,其主要所指對象為86版《西遊記》扮演者六小齡童(本名章金萊),以六小齡童往昔的作品、言論、行為等為素材,進行二次創作,帶有極強的諷刺性、戲谑性、狂歡性和荒誕性,深度參與該活動的人(主要是年輕人)被稱為“六學家”。
六學并不是空穴來風,百度貼吧—西遊記吧最開始對六小齡童提出異議,2007年,六小齡童出演了《吳承恩與西遊記》,在該劇中,六小齡童扮演了從28歲到82歲的吳承恩,劇情,3D觀看效果,對《西遊記》原著的理解程度均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惡評。
2014年,六小齡童在《石敢當之雄峙天東》中飾演玉帝,這些均沒有引起廣泛關注,2016年的“春晚事件”成為轉折點,六小齡童的微博粉絲暴漲幾百萬,随後,六小齡童出鏡率增加,在大學、中小學發表了近千場内容相似的演講。
2017年,在86版《西遊記》楊潔導演葬禮上,六小齡童因公開宣傳自己的新作品引起争議,直接導火索為2018年的吳承恩故居事件,越來越多的網友參與這場聲讨之中,他們扒出六小齡童的微博,活動視頻,演講内容,影視作品,出版專著等,以一種匪夷所思的熱情全方位地“研究”、“探讨”,甚至将六小齡童言論的批判與總結荒誕地上升至“六學”這樣一種學術的地位。
86版《西遊記》陪伴了衆多人的童年時光,六小齡童版孫悟空的演技堪稱經典,可以說,上至八十歲老人,下至三歲孩童,幾乎都對這個樂觀向上,勇敢活潑的孫悟空充滿了欣賞和熱愛之情。六小齡童對猴戲的傳承和發揚,對西遊文化的推廣和傳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然而,大衆傳媒時代,确實颠覆了那句“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數人手中”,無數人被卷入網絡的漩渦,圍繞着漩渦的中心,在“意見領袖”的撺掇鼓吹下,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起哄,抖機靈,站隊,群嘲,以聊慰無趣的生活。
現在,處于漩渦中心的就是年過六旬的優秀演員六小齡童,而參與這場狂歡,站在六小齡童對立面的,不是廣大人民觀衆,而是年輕一代,把範圍擴大一點地說,以90後為主。
盡管我們并非處于後工業社會,但是後現代藝術卻不置可否地滲透在我們的文化中,而90後,正是在後現代的語境下成長起來的。
後現代主義源自現代主義卻又反叛現代主義,它的概念難以确定,因為後現代主義理論家們自身反對任何形式的定義,但是對後現代主義的認知卻是大緻相似的,這就是—遊戲化、去中心化、互文本化、解構性、不确定性、開放性,抓住一點理解就可。
即,後現代主義是對傳統的興趣、利用和颠覆,它對人們觀念中根深蒂固的東西提出質詢和疑問,比如,到底吳承恩是不是《西遊記》的真正作者?86版《西遊記》是否符合原著?它對經典作品進行重構,瓶貼和解讀,b站大量的影視作品鬼畜視頻便是例證。
提起後現代,不得不提《大話西遊》,其可看做是後現代文本改寫的典範,也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什麼是後現代,如果說86版電視劇《西遊記》有着“忠實于原著”的精神,“不敢越雷池半步”,那麼,《大話西遊》則是完全從《西遊記》的裂縫處,構建了一個五彩斑斓的故事,傳統意義上的師徒關系,五百年前和今世的時空變換,普通愛情觀的演繹,都完全地被消解。
作為一部後現代主義文本,《大話西遊》和原著《西遊記》之間有着強烈的互文本關系,名著改寫“修正、位移、重構”等基本方法在《大話西遊》中得到了極緻的展現,對其他電影如《重慶森林》也有戲仿,如影片中對王家衛台詞的挪用和語境置換,當至尊寶找到紫霞,紫霞突然拔出劍抵在至尊寶的咽喉上,為了活命,至尊寶說出了那段經典的愛情台詞。
“曾經有一份真摯的愛情放在我的面前我不知道珍惜,……如果上天能夠給我一個再來一次的機會,我會對那個女孩子說我愛你,如果非要在這份愛上加一個期限的話,我希望是一萬年”。
在王家衛的《重慶森林》中其表述的情景是警察阿武失戀。
“如果記憶是一罐罐頭的話,我希望它永遠都不會過期,如果要在這個日期上面加上一個期限的話,我希望是一萬年”。當觀衆隻記得《大話西遊》中的這段台詞而忘記《重慶森林》的話,不得不說,其挪用是相當成功的。
《大話西遊》中體現了很多互文性手法,如拼貼、滑稽反串、戲拟等,這和當時新生的互聯網不謀而合,1997年遭遇冷遇的《大話西遊》依托于互聯網走紅,從一個被主流媒體斥為“垃圾”的電影變成了一部年輕人心目中的“寶典”便意味着年輕人的思維方式和言語表達習慣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他們完全接受後現代對經典的反叛,甚至,他們樂于成為後現代文本的創造者。
當我們回過頭來看待今天的“六學”時,發現它的内容和形式是如此地符合後現代的特征。
在楊潔導演的追悼會上,六小齡童發表緻哀之後,說了一段話:今年下半年,中美合拍的《西遊記》将正式開機,我繼續扮演美猴王孫悟空,我會用美猴王藝術形象,努力創造一個讓楊潔導演和海内外觀衆滿意的新的銀幕形象。
我們可以把這段話看做是原文本,而衆多“六學家”們利用後現代的拼貼、挪用、戲仿,對這句話進行了不同程度地創作,随便一個場景,都可以套用這段話。
六小齡童的表情包、語錄集合體、鬼畜視頻等,經由互聯網的傳播,此刻,正在複現當年《大話西遊》的盛況,同樣是那批年輕人,他們采用了最符合大衆的、流行的、稍顯低俗的方式來對這一“來之不易”的文本進行後現代式解讀。
但是現在,不再是對某部影視作品,而是對某位影視演員,在沒有對現實生活中的真實人物造成實質性傷害之前,他們表現出的無所顧忌,嬉戲娛樂乃至癫狂值得深刻反思。文/胡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