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影視劇中偶爾能看到一些窮人要去辦什麼事情的時候都會穿上一身好衣服,一些家中沒有好衣服的人就會出去找人借一套,但似乎從來沒有看到過借鞋子的,這是為什麼呢?
一、為什麼借衣不借鞋呢
古代窮人借衣服穿并不少見,但鮮見的是“借鞋”,即所謂“借衣不借鞋”。這是因為鞋子太便宜,草或麻都可以用來做鞋,沒有借的必要。所以,古代的草麻鞋别稱叫“不借”。
以前的窮苦百姓衣不蔽體,如果真的去借衣服,一定是天寒地凍卻沒衣服穿,這時候人們通常會伸出援助之手,但借鞋子沒用啊,因此才有借衣不借鞋之說。
大家都是穿的草鞋,甚至是光腳,而且草鞋也是用草編織的,古代很多人家的衣服鞋子都是自家做的,如果編鞋子都懶得做,那也太懶了,不可助長懶惰之風。
腳是一個非常隐私的部位,鞋子對人來說就相當于貼身的衣物,所以這種東西是不外借的。把自己的鞋子借給别人穿了以後,那就很可能會因此而感染上腳氣。
還有“甯可試人棺,切莫試人鞋。”從這句話就看得出來,古人對于鞋子是十分重視的,是要把它看得比自己的棺材還重要的。
同樣是有關寓意,在很多的地方,“鞋”字和“孩”同音,借鞋子就是借孩子,這樣寓意不好。但由于傳統文化的濃厚,不少農村地區還保留着一些以前流傳下來的風俗講究。
二、借衣不借鞋的曆史傳統
為什麼可以把自己的衣服借給别人穿,卻不能借自己的鞋子呢?老一輩人覺得小孩穿人家的衣服會帶來好運。所以借衣就是借好運又不影響自己的運勢。
還有另外一種人們廣為流傳的說法,那就是做鞋子比較簡單,用一些草編織就可以了,所以不需要問别人借,但是衣服卻沒有這麼簡單,所以就有了“借衣不借鞋”這一說。
衣服得花錢置辦,鞋子可以就地取材。借衣服的人,一般是有重要的外出活動,比如參加宴請等等,在那個“遠敬衣服近敬人”的時代,沒一兩件好衣服,出門在外是會遭人看不起的。
鞋不外借的理由,一是每個人的鞋碼不一般大,很難找到“合腳”的,二是腳是人體最髒的部分,鞋是被踐踏的對象,穿着自己的鞋無所謂,穿别人的弄髒、弄臭是件非常尴尬的事。
另外,從情感上講,鞋是屬于個人隐私品,鞋與個人隐私是有着某種聯系的,以前有個詞就叫破鞋,那意思是很明确的。所以,自己的鞋,還是自己踐踏為好。
鞋子要是外借給别人“弄破”了,那真是不好了。雖然是一句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老話,但話糙、理卻不糙。簡單一句老話卻富含了很多的人生哲理。
三、借衣不借鞋的習俗來源
古人穿鞋的習俗由來已久,而且比我們現代人還要講究得多。古人對于鞋子的制作材料,一般分為草、麻、葛、動物皮革和絲等。
古人有着借衣不借鞋的習慣。因為在那年頭,能夠擁有一雙正經鞋子的人,其情形不次于現在擁有了一輛豪車。因此穿鞋子的意義遠大于其物質本身。
人們會根據自身的身份、環境來決定,條件好的可以像今天的私人訂制,會以材質的特殊性、樣式的新穎性再搭配特殊的紋飾等這也可以視為是種身份的象征,或是一種奢侈了。
當時,對于穿鞋隻有富人會有很多花樣,而窮人一年四季都是一雙草鞋。有句光腳的不怕穿鞋的俗語,指的就是這種貧富差距的鮮明對比。
再者,鞋子踩在腳下很容易弄髒,不好原樣歸還,而衣服(外衣)還比較容易歸還,如果講究的人幹洗之後歸還,說明此人有感恩之心,值得深交。
而衣服是指外衣,也不是内衣(沒有人借内衣),衣有“依靠”的諧音,借到了依靠,被靠的人自然也是貴人,雙方都高興。
我國的俗語文化經過千百年來的曆史傳承,已經成為中華文化傳承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之所以俗語能傳承了千百年之久未被遺忘,是因為俗語彙集了東西南北之長,承具有悠久的文化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