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真實經曆?談一下杜甫詩聖杜甫婦孺皆知,但杜甫生前并不以詩名著稱,他是以獻唐明皇《三大禮賦》走向仕途為人稱道的,反而他的曠世詩才被埋沒了此後其詩名一直為賦名所掩,這才是唐人選唐詩時不選杜詩的根本原因杜甫詩被後人譽為詩史,稱為人民詩人,他是把自己所見所聞所感的,用他高超純熟的詩性語言和體察入微能力,博古通今淵博知識,寫就古今傳頌詩史的,也填補了曆史空白,他的詩反映了當時社會發生的一些曆史真實事件的細節,無異是對曆史有益補充我們所知道正史記載的更多的是王侯将相、宮廷内外等人物活動,對社會風貌、萬民生存狀況着墨不多杜甫詩為處于底層人發聲的,振聾發聩,确未引起當時的人反響和共鳴,着實令人遺憾,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杜甫的真實經曆?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杜甫的真實經曆
談一下杜甫
詩聖杜甫婦孺皆知,但杜甫生前并不以詩名著稱,他是以獻唐明皇《三大禮賦》走向仕途為人稱道的,反而他的曠世詩才被埋沒了。此後其詩名一直為賦名所掩,這才是唐人選唐詩時不選杜詩的根本原因。杜甫詩被後人譽為詩史,稱為人民詩人,他是把自己所見所聞所感的,用他高超純熟的詩性語言和體察入微能力,博古通今淵博知識,寫就古今傳頌詩史的,也填補了曆史空白,他的詩反映了當時社會發生的一些曆史真實事件的細節,無異是對曆史有益補充。我們所知道正史記載的更多的是王侯将相、宮廷内外等人物活動,對社會風貌、萬民生存狀況着墨不多。杜甫詩為處于底層人發聲的,振聾發聩,确未引起當時的人反響和共鳴,着實令人遺憾。
杜甫一生緻力于“緻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理想的,可是他一生坎壈,多數時候處于颠沛流離潦倒狀态,有時吃飯都成問題,常常蹭飯吃。但他位卑不敢忘國憂,為國為民發聲是他詩的主體。他走遍了大半個中國,每到一處常會以詩歌形式紀錄下來的,留下大量輝煌詩篇,有聲有色的描述了祖國大好河山、風土人情,與老百姓共情,體現其親民愛民自覺的意識。與此同時,也為安史之亂中官軍強拉兵役服勞役給予一定理解,因為平叛需要有時也不得已而為之,但肆意侵害老百姓行為他會予以嚴厲鞭撻的。
李白自稱是皇室後裔是存疑的。但杜甫皇家血統是确定無疑的,有據可查的。杜甫外祖母的父親李琮是唐太宗李世民嫡孫,外祖父之母親是唐高祖李淵之孫豫章王李亶之女,可見杜甫外祖父外祖母都是皇家直系血親。杜甫遠祖杜預是晉朝大将軍,為晉統一中國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杜甫祖父杜審言是初唐著名詩人,《唐詩三百首》就選了他幾首詩,所以杜甫本人對自己詩非常自負的,自言“詩是吾家事”,杜甫集各種體材詩之大成,七律、排律更是無人可及的,沒有杜甫中國文化會黯然失色的,也是不可想象的,對于杜甫我們隻有敬仰、膜拜。
存在我們意識中杜甫應是一副文弱書生樣子,實際上杜甫是弓馬娴熟的,年輕時不時打獵,練就騎射一流的。有唐一代,很多文士都是文武雙全,血性十足的。杜甫忠誠履行職責,為賢臣房琯被貶之事,當時身為左拾遺(谏官)他犯上直言,還差一點丢了性命,即便如此他也無悔,皇帝從此冷落了他,他的仕途更是暗淡無光了。
744年李白賜金放還,在途中結識了小他11歲杜甫(杜甫712年生),兩人一起(中途大詩人高适加入)在齊趙遊曆斷續有兩年,那時杜甫是個白丁,常外出窮遊。李杜兩位唐代最偉大的詩人乃至閃耀中國詩壇最偉大的雙子星相會是中國文學史可喜可賀的重大事件,他的意義非同凡響,影響深遠。李白那時名聲日隆,也非當時杜甫可比,李白能夠攜杜甫尋山訪友,修道煉丹,是杜甫自身魅力、才華吸引着李白,李白是酒中仙,而杜甫在喝酒上也是不遑多讓的。後人發現,安史之亂(755年)前杜甫詩隻留有不到五十首,說李白詩九喪其八,就是說有不下九千首隻留下一千首,那麼留存有一千五百首詩的杜甫,據信也曾寫有兩千五百首詩,這些丢失部分令人扼腕痛惜的。李白看淡仕途,心灰意冷準備南行,而意氣風發杜甫要進京(長安)求仕途,兩人不得不告别後再也沒見過面。雖然兩人相交相知不足兩年,但重情重義杜甫對李白終生懷有深厚感情的,寫懷念李白詩現存可查十九首之多,在李白深陷囹圄時,人在千裡之外杜甫為之鳴不平,為之提心吊膽,擔心他有性命之憂。
杜甫詩名聲望起來,與一個人有直接關系:大詩人元稹。元稹有個在朝廷當大官的嶽父韋夏卿,而韋夏卿之父韋迢曾任潭州刺史與晚年杜甫過從甚密,因為這層淵源,杜甫逝世四十三年後(813年),當杜甫之孫杜嗣業請求元稹為其祖父撰寫墓志銘時,元稹毫不猶豫欣然應命,并在墓志銘中給予杜甫非常高的評價,要知道唐代人為人撰寫墓志銘的潤筆費用極高(李白部分收入也有為人寫墓志銘),普通人家是難以承受的,更何況當時的杜嗣業極為貧困 ,為了把祖父靈柩運回河南偃師已經到了“收拾乞丐”的程度,根本無力支付高昂費用,顯然元稹并未向杜嗣業索取這筆不菲的酬勞,就是因為有韋迢與杜甫這層關系,找元稹為杜甫寫墓志銘再合适不過了。多說幾句,元稹是北魏皇室鮮卑族拓跋氏後裔,長得高大俊美,風流倜傥,又有出衆才華加持,是頗有女人緣的。元稹就憑為杜甫正名這一舉動就是大功一件的。
中唐詩人以元稹、白居易為代表,學習杜甫詩歌的現實主義精神,關注國計民生,形成了通俗易懂的詩派。韓愈在《調張籍》曰:“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韓愈、白居易等人對杜甫重視和學習,标志杜甫在中唐的地位已經提高。到了宋代杜甫逐漸被推崇為詩聖,獲得越來越高的評價。王安石、蘇轼、黃庭堅等大詩人都大力推崇杜甫。到了明代杜甫正式尊崇為詩聖。近代的康有為和陳獨秀二人皆欽仰杜甫,能一字不遺地背誦全部杜詩。魯迅曾經說:“杜甫似乎不是古人,就好像今天還活在我們堆裡似的”。大學者陳演恪也說:“少陵(指杜甫)是中國第一詩人”。杜甫詩名早已蜚聲海内外,國内國外都興起對杜甫研究。
杜甫是中國士人(知識分子)的良心,他的詩歌至今熠熠生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