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培訓和服務送達“神經末梢”
——大連教育學院實施“鄉村教師支持行動”紀實
圖為大連市的鄉村教師參加網絡視頻互動教研。 楊俊偉 攝
“要燒一壺水給媽媽沏杯茶,你認為應該怎麼安排各個步驟?請A2同學回答。”在大連市莊河市大潭村小的一間多媒體教室,大連市名師、大連中山區桃源小學的畢甯老師,正通過網絡遠程同步給該校學生上四年級數學《優化》這堂課。老師通過學生桌前的桌簽點“号”提問,學生積極搶答,開展小組讨論,整堂課互動流暢,氣氛活躍,如同教師就在身邊一樣。
這是日前在大連莊河市栗子房鎮大譚小學舉辦的2016年“鄉村教師支持行動”推進現場會上,大連教育學院展示的“名師異地同步課堂”。當日,在“外教走訓”現場,大連教育學院的外籍教師走進農村課堂,讓農村孩子與外教零距離接觸,感受純正的外語教學;在“光盤示教”課上,大連市區的名師把自己的課錄制成光盤,村小裡音樂、美術等學科非科班出身的教師借助光盤輔助給學生上課……這些都是大連教育學院實施“鄉村教師支持行動”過程中采取的創新舉措。
“作為提升鄉村教師能力素質的主要業務部門,大連教育學院按照大連市委市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門的要求,2015年就啟動了‘鄉村教師支持行動’,我們通過各種手段,就是要努力将培訓和服務送達教育的神經末梢——村小和教學點,解決如何讓鄉村教師‘教得好’的問題。”大連教育學院院長王冬淩說。
以調研為基礎,給鄉村教師想要的培訓
當前一些地方開展鄉村教師培訓,常陷入這樣的尴尬境地:一方面鄉村教師抱怨培訓機會少,另一方面卻對相關部門組織的各種培訓敷衍應付,參與的積極性不高。究其原因,是因為培訓方式方法沒有考慮鄉村教師的工作特點,培訓内容沒有切合鄉村教師的需求,簡單點說,就是“給”的不是他們想“要”的。
鄉村教師最希望得到什麼樣的培訓?回答這個問題不能想當然,要以調研為依據。2014年底,大連教育學院專門成立項目組,對普蘭店、瓦房店、莊河、長海4市(縣)村小教師,通過整群抽樣發放問卷、集體座談、個别訪談等方式,進行了全面深入的調研。調研結果顯示,村小教師整體素質不容樂觀,學曆層次偏低,年齡結構老化,專業教師匮乏、結構性缺編嚴重,教師專業發展動力不足,職業倦怠問題嚴重。調研還發現,以往村小教師培訓工作中存在一些問題,比如,工作負擔重、工學矛盾突出,方式單一保守,管理松散無序,培訓内容不能解決他們最關心的教育教學問題,等等。
這項調研顯示,四市(縣)“想參與培訓”的教師比例平均高達90%左右,但是他們都是“一個蘿蔔一個坑”,苦于脫不開身。在培訓内容上,鄉村教師們希望培訓内容務實、接地氣,聚焦課堂教學實踐,加強精品案例剖析,提高計算機應用技術能力。在培訓方式上,鄉村教師最喜歡的培訓方式包括名師帶徒、名師送教、以鄉村中心校為基地的專家引領等。在培訓時間上,鄉村教師們希望培訓盡量不占用假期和休息日。
需求就是導向,鄉村教師的需求就是培訓工作的目标。為滿足不同學曆、不同發展階段教師的學習需求,“鄉村教師支持行動”為鄉村教師們提供了學曆提升培訓和非學曆崗位培訓兩種途徑,鄉村教師可根據其實際需求任選其一。針對結構性缺編的問題,大連教育學院擴大了音體美學科教師培訓規模,增設英語、音樂、體育、計算機等學科課程,在培訓中注重學科間的相互滲透和整合,着力培養能承擔小學各門課程的教學和班級管理能力的“一專多能”的全學科教師。
大連教育學院黨委書記張濤告訴記者,結合鄉村教師培訓需求的調研,大連教育學院在實施“鄉村教師支持行動”時,還推出了一系列特别設計的舉措,比如,針對大連市鄉村學校布局相對分散的現狀,探索“定點劃片”的方式,以基地校為核心,向周邊學校輻射,形成區域性鄉村教師學習與資源中心;為提高培訓的實效性,組織開展了提升鄉村教師課堂教學實施能力的72學時全員培訓和25學時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專項培訓;針對村小教師工學矛盾突出的問題,探索“送訓進鄉”“送訓上島”等方式,合理安排培訓時間。這些培訓方式和内容的創新設計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探索“互聯網 ”時代鄉村教師研訓新模式
為全面提升鄉村教師專業能力,提高村小辦學水平,大連市“鄉村教師支持行動”通過實施村小校長培訓工程、教師培訓工程、課堂教學指導工程、教學資源配送工程、心理服務工程“五大工程”,真正把新的教學理念、方法和技能送到了教育的“神經末梢”。
“鄉村教師培訓應該搭上‘互聯網 ’的快車”,王冬淩說,“鄉村教師支持行動與互聯網技術深度融合,使得我們順利實現了城鄉教師、城鄉學生的‘兩個牽手’。城鄉教師通過學院開發的即時應答平台、網絡視頻會議系統等,結對幫扶,促進了農村教師專業發展;城鄉學生通過互聯網信息技術互助互學,增進相互了解,豐富了農村學生的學習與生活。”
借助互聯網,大連教育學院研發了視頻互動教研系統,通過該系統,教師們可以不受時間地點限制進行視頻互動,開展教學研讨,農村地區教師足不出戶,也能與市區研訓教師、市内優秀教師“面對面”交流。大連教育學院還自主開發了大連教師網移動終端平台“E研訓”,實現了教師遠程培訓和教研的移動互聯,教師通過手機、平闆電腦等移動設備,可以浏覽教學資源,了解教育資訊,參與學科主題研讨。名師異地同步課堂,則實現了名師在自己學校為農村和海島的學生同步授課,鄉村學校的老師也從“旁聽”中獲益匪淺。
借力互聯網的同時,傳統的“線下”方式并未被抛棄,依然發揮着重要作用,其中校本研修互助培訓網的經驗特别值得推廣。
大連市的校本研修互助培訓網,是一個“人網”。這個培訓網建立了教師任職學校、研修共同體、區(市、縣)教師進修學校、市教育學院四級研修網絡系統,同時增加了基地校和學科負責人,将條件較好的學校定為基地校,組成研修共同體。由共同體内骨幹教師擔任學科負責人,定期組織開展研修活動。區市級研訓教師對學科負責人進行引領和指導,保證研修活動高質量地開展。“互助網”使鄉村教師可以依托“人網”系統就近接受培訓,開展研修活動,實現了研訓方式的變革。這一創新舉措入選了教育部教師工作司“教師培訓模式創新”示範項目,沈陽、溫州、福州、北京朝陽區、哈爾濱等地紛紛派團前來考察學習。
樹立以人為本理念,提升鄉村教師職業幸福感
“随着時代的發展,教師培訓理念也應發生轉變,簡單講就是要以人為本。”王冬淩說,“要讓孩子快樂學習,先要讓教師快樂工作、笑容常在。我們不僅要提升鄉村教師的專業素質和教學水平,還要關心他們的生活、情感需求,幫助他們解決各種現實難題。”
由于村小和教學點地處偏遠,教師的交通、安全保障及業餘文化生活都很成問題。基于大連教育學院的鄉村教師需求調研,大連市政府進行專題研究,将“為農村青年教師建設600間集體宿舍”納入大連市重點民生工程,目前正在逐步落實。大連教育學院于2015年啟動的“心理服務工程”,針對鄉村教師開展基于理性情緒行為療法的主觀幸福感團體心理輔導,幫助鄉村教師釋放壓力,愉悅身心,提升鄉村教師的幸福值。2016年,大連市将完成3個地區6所學校300餘名教師的心理健康服務工作。
2016年4月23日,在第21個世界讀書日來臨之際,大連教育學院圖書館一行人來到普蘭店城子坦鎮中心小學,為該校設立的流動圖書站挂牌,并正式啟動面向全市中小學校的為期一個月的讀書月系列活動。
早在10年前,大連教育學院就在農村中心小學設立了第一個流動圖書站,以緩解鄉村學校文獻資源不足的狀況,滿足教師文化閱讀需求,促進教師素質提升。到目前為止,學院已經在基層學校設立了58個流動圖書站,站點遍布大連瓦房店市、莊河市、普蘭店市、金州區、花園口區以及長海縣等農村偏遠地區。大連教育學院圖書館為此購置了專車,配備專職館員,設立了專門書庫,購置了大量教師教學研究所需圖書,10年間總計完成了800餘次圖書配送服務,流通圖書15萬冊。近年來,他們從原有的單一圖書配送服務,拓展到紙質圖書配送、數字資源推送、資源利用輔導、圖書館員培訓、參考咨詢等相結合的多樣化服務,并實現了個性化選書、訂單式配送。這一獨特的服務得到鄉村教師的交口稱贊。據了解,“十三五”期間,大連教育學院圖書館還将為所有鄉村中心學校及村小教師提供相關培訓,以提高教師利用數字圖書資源的能力。
“鄉村教師的素質直接影響農村地區教育的質量,進而關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戰略目标,意義十分重大。為實施‘鄉村教師支持行動’,大連教育學院可謂舉全院之力,學院的高中、初中、小學、學前教師教育中心,中小學校長培訓中心,學曆教育中心等9個核心部門參與進來,随着‘支持行動’的推進,大連市鄉村教師的整體素質必将得到明顯提升,進而推動大連城鄉教育的均衡發展。”大連教育學院黨委書記張濤說。(記者 汪瑞林)
《中國教育報》2016年5月11日第9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