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小寒,第一番花信風吹起的時候,新一年的湖湘自然筆記也重新開始了。這一年,我們會關注更多:山川、河流、湖泊、礦藏……讓更多的湖湘自然進入我們的筆記。風有信,花不誤,春日可期,我們繼續相約。
冬日荸荠,農家清味
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記者 周月桂
從小寒到春節,是荸荠大量上市的時候。在水果不甚豐盛的年代,除了柑橘外,荸荠便是南方過年的“水果”,南方人關于春節的記憶,或多或少該有那麼一個角落,留給這個奇怪的紫黑色小疙瘩。
可生食可作菜可藥用
天氣越冷,人的食欲似乎越好。走在街頭,烤紅薯、烤栗子的香味簡直讓人無法抗拒,而荸荠既無香味也無姿色,長相質樸,生于田間濕泥,去掉紫黑色外皮,露出白色果肉,用一根竹簽串起售賣,口味異常清淡,是冬日肥美豐腴裡的一抹清味。
菜市場也有新鮮荸荠售賣,帶着黑色的濕泥。讓好吃者頗為苦惱的,是荸荠很難洗淨,若是削皮,又勢必要浪費大半果肉。
荸荠還可風幹吃,将荸荠洗淨置于籃筐懸于檐間,數日後,荸荠皮起皺了,口味更脆更甜。也可煮着吃,荸荠排骨湯,是湖南鄉下的一道美食,荸荠的清淡去掉了一切厚重油膩感。
荸荠古稱“凫茨”,亦稱“凫茈”,“凫”字給人帶來一股水鄉的水汽。人們很早就開始食用荸荠,《後漢書·劉玄傳》:“ 王莽末,南方饑馑……掘凫茈而食之。”“風味仍同荔子看”,是宋朝陳宓的對荸荠風味的稱贊。
既可以當水果生食,又可作蔬菜上桌,荸荠還具有一定藥用價值。《食療本草》上記載:“荸荠,下丹石,消風毒,除胸中實熱氣。可作粉食。明耳目,止渴,消疸黃。”《本草綱目》上說:“主消渴痹熱,溫中益氣,下丹石,消風毒。除胸中實熱氣。”中醫也常用于早期高血壓、慢性腎炎、紅眼腫痛等疾病。民間還有将荸荠搗爛成汁後調活蚯蚓,待其化水後敷治燒傷或燙傷。
冬日裡清火退燒,不妨多食荸荠。不過,荸荠性寒,忌空腹食用,脾胃虛寒者不宜多吃。
最宜生長在南方水田
說起來,我們吃的荸荠的部位,其實是地下球莖。荸荠喜溫愛濕怕凍,因此最宜生長在南方溫暖的水田。
冬日南方的水田從不顯得蕭瑟。每年冬至(12月下旬)至小寒(1月上中旬)時節,像水蔥一樣的荸荠莖葉已經枯黃倒伏,在地下生長的球莖内糖分含量此時達到最高點。邵東縣佘田橋鎮光洪村,冰雪融化的田野仍然綠意盈眼,有村民翻田疏土、采挖荸荠。
光洪村的田裡種了200多畝荸荠,這段時間,天晴的時候,每天都有上百人收荸荠。收荸荠是整個種植程序裡最難的一環,光洪村農民合作社的負責人申安求說,一畝地的荸荠需要30個工,也就是30個人要忙上一天才能收完一畝。今年荸荠收購的價格也高,每公斤達20元。不過,因為去年冬至以來天總不晴朗,大半還沒來得及采收。
佘田橋鎮的荸荠遠近有名,從來都是供不應求。“光洪荸荠”是一個重要栽培品種,皮薄肉白、松脆甘甜、大小适中。湘潭縣的龍口荸荠也頗有名氣,當地農戶幾乎家家種植,龍口荸荠顆粒大、肉細味甜。
■生物小名片
荸荠,又名馬蹄、水栗、芍、凫茈、烏芋、菩荠、地梨,在湖南又被稱為“慈姑子”“時姑”等,莎草科荸荠屬淺水性宿根草本,以球莖作蔬菜食用。我國自西漢時已有栽培記載,目前有20餘種和一些變種,主要分布于廣西、江蘇、安徽、浙江、福建廣東、湖南、湖北、江西、貴州等地。其中,湖南邵東的光洪荸荠是一個重要栽培品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