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個比較有意思的讨論話題,那就是關于二戰美、德、日三國魚雷的射程對比。其中美國的代表是MK-14型魚雷,德國的代表是潛艇用G-7型潛射魚雷,日本的代表當然就是大名鼎鼎的九三式氧氣魚雷,這玩意是日本當時潛艇、驅逐艦、巡洋艦搭載的主要魚雷。而其中無論是最大射程還是最大航速都是日本的九三式氧氣魚雷,首先我們先看看它們的數據。
首先,是美國潛艇和驅逐艦用的MK-14型魚雷,它的彈徑(粗)533毫米,長6.25米,重1.49噸,最高航速46節/4.1公裡的射程,如果以31節航速走的話能打8.2公裡。德國的G-7魚雷彈徑(粗)533毫米,長7.18米,重量為1.52噸,最大航速41節/6公裡射程,如果以30節速度走的話能打14公裡。而日本的九三式氧氣魚雷粗610毫米,長9米,重2.8噸,最高航速48節/15公裡,如果以36節航速走的話最遠可以打40公裡。從以上數據來看,魚雷越大打得越遠,重量也就越重,其中日本的魚雷最遠能打40公裡,比大多數戰列艦的主炮射程還要遠。
但是魚雷的航速都比較慢,1節的速度等于1.852公裡/每小時,如果按2公裡來算的話上面魚雷最快的速度也不過96km/h。如果日本魚雷設置36節打40公裡距離的話,要走完這40公裡的路程最快也要24分鐘,這對于在海面上進行機動航行的軍艦來說,如果提前發現魚雷的話完全可以進行機動躲避,畢竟24分鐘的時間給你躲也該躲完了。所以如此長的距離發射魚雷就隻能是看緣分了,誰運氣不好就中誰,不過一般魚雷戰都會控制在10公裡以内,甚至是5公裡左右。
那麼,日本搞出如此長射程魚雷的到底有沒有意義呢,它到底圖個啥?其實這和日本海軍本身的發展有莫大的關系,從傳統的實戰總結意義上來說,日本在甲午戰争、日俄戰争期間都用魚雷重創北洋海軍和俄國太平洋艦隊,所以對魚雷的使用上有很大的用戶體驗,所以對魚雷的發展一直很關注,并一直走在世界前列。從日本後面對美設想的“九段漸減邀擊戰”來說,水雷戰隊要通過魚雷消耗美軍的主力艦,為營造對馬海戰式的決戰創造條件。
從以上數據看,魚雷可以設置快速和慢速兩種速度,所以隻要你軍艦的速度快,是完全可以通過機動躲避魚雷的。(此話僅局限于遊戲[奸笑])
所以日本驅逐艦在海軍假期期間不斷大型化,甚至後面的設計趨于巡洋艦化,劇院大型化的文章我以前也有寫過,近期的小夥伴可以回去淘一下寶。也正是以上日本海軍的戰略要求的日本驅逐艦必須大型化,和其他國家驅逐艦趨于通用化相比,日本驅逐艦更強調反艦火力,特别是在魚雷的配置上,不僅裝上大威力大射程的魚雷。而且還裝有二次裝填機構,可以在打完第一波魚雷後又迅速進行再裝填進行第二波魚雷攻擊,這玩意也就日本有。在驅逐艦艦炮火力上同樣是第一個采用雙聯裝炮塔的國家,要得就是着重強調單艦的火力。
這樣的設計對于日本海軍來說可能是符合它自己的國情,畢竟設想的是整個聯合艦隊要和美國艦隊進行大決戰,所以全部重心都得圍繞如何有效對付美軍軍艦進行設計。但這種過分強調單艦火力的做法卻不一定合适其他國家,因為驅逐艦的作用在遠洋艦隊中的定位主要還是巡邏、外圍偵查、護航,像雷擊、防空反潛作戰隻是次要的輔助。所以驅逐艦的設計最重要的是控制成本并進行大批量建造,像日本那種單純堆裝備強調反艦火力,不僅限制其他方面的功能,而且最重要的是成本不好控制。所以對照同樣是島國的英國海軍,雖然後期的驅逐艦也開始大型化,但早期的驅逐艦設計都強調功能的均衡,所以在火力上是弱于日系驅逐艦的。
被日本氧氣魚雷命中直接炸斷艦首的美軍重巡明尼阿波利斯号。
,